□童克震
4月9日,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山村中学——斋堂中学迎来了一名“大咖”——特级教师李春旺。本学期起,他走出工作所在学校,给深山里的学生上课。打破学校界限壁垒,使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共享,让全区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就读,都有机会聆听到优秀教师授课,这就是北京刚刚推出的“共享教师”制度。(4月10日《人民日报》)
在这个“共享经济时代”,“共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这种“共享”都是以经济为基础打造起来的,北京市的“共享教师”也脱离不了这种窠臼;但共享经济是市场的产物,而“共享教师”却是公益的产物,以学校拿钱聘请“共享教师”,不仅师出无名,而且难以持续,这都会让它成为“吐沫上的共享”,最终成为“兔子的尾巴”。
说是“师出无名”,并不是人为“扣帽”。因为公办教师都是国家拿钱养着,再去校外上课挣钱,就跨到“挣外快”地界里去了,这与国家的《劳动法》、《合同法》、《教师法》等都格格不入。学校拿钱聘请“共享教师”本身就没有“名分”,其他老师一旦告到法律面前,不仅聘请学校要被法律撞得焦头烂额,“共享教师”也会法律被撞的“花容失色”。
说是“难以持续”也不是危言耸听。在国家尊师重教进入高阶段内,校园“三乱”也是国家治理的重点,有的学校虽然有点经费,能够聘请一次、二次“共享教师”,可是教育是永久的教育,教师也是永久的教师,不可能学校靠聘请“共享教师”提升教育质量,学校也没有永久的经费砸在聘请“共享教师”上,后果必然“花褪残红青杏小”,有什么教育整体提质意义呢?
“共享教师” 不是“一聘就灵”,也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性“主粮”。教育必须严格地走在没有铜臭污染的公益上,走在政府主导的“支教”上;北京市让它走在学校拿钱聘请上,已经“上错花轿嫁错郎”,需要紧急“拨乱反正”。提升国民教育需要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这就需要政府强化开展教师提质轮训工程,实施高端化教师考核工程,打破教师绩效考核“大锅饭”和“铁饭碗”,采取“以绩效论薪酬制度”,建立不合格教师淘汰制等。只有打通这些积弊“最后一公里”,公平教育、高质量教育才能“驿路梨花遍地开”。
新闻推荐
为家乡先贤先烈进献小白花◎李芳川江都市报记者王彦容文/图近日,泸师附小组织开展清明传家风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家风家训的教育、弘扬与传承。大朝会上,学生代表介绍清明,讲述革命先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