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展示的现生小翅蛾标本,这些小翅蛾都具有一定的结构色(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新华社华盛顿4月11日电(记者 周舟)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从欧亚大陆中生代蛾类标本中发现了两亿年前昆虫结构色的确切证据,这是已知最早的昆虫颜色,为昆虫鳞片和颜色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结构色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包括鸟类身上的羽毛、甲虫等。不同于色素色,结构色是光照射在虫体表面复杂的微观结构上产生折射、衍射及干扰而形成的,具有种内性信号传导、警戒和保护等重要功能。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团队对英国、德国、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侏罗纪蛾类标本以及白垩纪缅甸琥珀中飘翅目昆虫进行调查,分析鳞片的微观结构和可能的结构色。
研究人员11日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侏罗纪蛾类鳞片演化出鱼骨状的纳米级光学结构,光照在这种虫体表面上会产生金属铜色至金色的结构色。
王博对新华社记者说,侏罗纪蛾类标本的翅膀鳞片在形状、超微结构及排列方式上与现存最原始的鳞翅目(小翅蛾科)非常相似。它们鳞片都是融合型,即鳞片上下层均被表皮填充,不形成网格状。侏罗纪蛾类的排列方式为一层大的融合型鳞片覆盖一层小的融合型鳞片,排列成覆瓦状。
研究还发现,白垩纪的飘翅目昆虫具有单层融合型鳞片,其形态比已知鳞翅目鳞片所有类型都原始。
新闻推荐
本报4月11日讯(记者付茜通讯员韩继飞)4月,徐徐春风吹绿了大地,吹开了花朵,也如期而至地吹开了樱花,早樱、晚樱相继开放,迷煞了众人,陶醉了时光。4月14日,市园林局花事园事活动之樱花文化节即将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