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时的故乡,榆树很常见。而今每一次故乡之行,似乎很难再看到它们的身影。
从未想过,在江南,在草色青青的河畔,竟生长着几棵,想必它们早已安居乐业。它们的树干很粗,都稍稍斜倾向河中央;它们的树冠很大,几乎横跨过大半个水面。
回望多年前,我漫步河畔,冥冥之中,好似为赴儿时的约定,与它们在这里相识。每次从它们身旁经过,都会忍不住多看上几眼。尽管不知道它们来自哪里,可每一次看到它们,内心都会莫名的亲切,犹如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难道它们与我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如今,再次走在春的路上,看着它们伟岸的身躯,思绪纷飞……
儿时知道榆树,是因为吃。每当东风送来春天的第一抹新绿,那些看似枯朽的枝条,悄然间孕育膨胀,并化作成串成串的果实,外型圆圆的,酷似钱币,故得名榆钱,又叫榆荚。在故乡鲁西南,更喜欢真呼它的乳名:榆圈子。其嫩果生吃清脆可口,其名又与“余钱”谐音,有着富贵吉祥的寓意,因此每逢春天来临,为了新年里讨个好彩头,它成了期盼已久的美食。
想当年,在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人们喜欢摘下榆钱,带回家,用清水淘洗干净,可蒸吃、煮粥或做成菜窝窝,因为好吃,小孩子总显得迫不及待。每次上树,每小孩都喜欢先撸一把榆钱生吃,再把更多的带回家。那时村里村外到处都是榆树,只要你行动,根本不用担心摘不到榆钱。
以后,外出求学、工作,离故乡越来越远,这些伴我成长的树,渐渐地淡去。去年春天出差宁夏固原,在工地的道路两旁,一些纤细的枝条,曾让我好奇。看它们一片片椭圆状卵形的嫩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因和榆树分别太久,我不敢确认这就是曾经的榆树。我特意问了一位当地人,那人的回答让我欣喜异常:绿化用的那些枝条正是榆树。
东风起,万物生,不觉春去春来。漫步河畔,再看那几棵榆树,虽久经冬寒的洗礼,浑身写满沧桑,可它们还是早早地将绿色的榆钱挂满枝头。心中突然间多了几分感动:这些平凡的树,不管是在西北,还是在江南,只要有梦,就总能在春天里开出心中最美的花,结出最丰硕的果。
杨国庆摄影
新闻推荐
正值小麦春管时节,河北省河间市景和镇兴丰农场强化麦田科技管理,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小麦进行喷药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工作人员为植保无人机添加农药,准备对小麦进行喷药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