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教委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改革探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每年的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让全市的学生们走出学校,放下课本,进行一周的学农教育。(4月12日央视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学生通过学农,可以让他们从小就增强对国情和民生的了解,从农民的吃穿住行中,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
学生在学农一周内,要在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点制作、园区管理等20多门课程中,选择四门必修课在内的九门课程,并且在所有设置的课程中,全部由集体合作完成。一周的学农时间虽短,但带给孩子们的认识和体验,可能是书本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农就是教育的精彩延伸。从这种角度看,北京积极开展中学生每年一周的学农教育,很有现实意义。付彪
新闻推荐
“做实验时,低年级的学生又好奇又享受这个过程;观察动物时,哪怕是发现蜗牛壳里有一只小虫子,都能给他们带来惊喜……” 科学课,一场真实而纯粹的体验
2017年9月前,教龄已有10余年的科学课教师何燕玲从未教过小学一年级。去年初,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后,何老师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