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前,教龄已有10余年的科学课教师何燕玲从未教过小学一年级。
去年初,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后,何老师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即开始师资储备和课程培训。
这次调整,给在一年级部任教的何老师带来很大触动。上学期,她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学生上课时的样子,“做实验时,低年级的学生又好奇又享受这个过程;观察动物时,哪怕是发现蜗牛壳里有一只小虫子,都能给他们带来惊喜……”
正是科学课从一年级的开设,让何老师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科学真实和纯粹的体验。学生对科学、对自然、对知识本能的好奇和探索,更让她感动而欣慰。
学生:上了科学课,这一天都特别高兴
7岁的郝逸林去年入读一年级后,当上了班里的科学课课代表。
当他把这个消息带回家时,妈妈认为科学课只是“兴趣课”“副科”,不以为意:“小学懂什么科学……”
直到小逸林学了水的知识后,时常提醒“要节约用水,不用时必须关紧水龙头”,妈妈这才顿悟:原来这些知识都是他上科学课知道的。
小逸林和他的同学喜欢科学课。一周一节,他们有些嫌少:“希望天天有。上了科学课,这一天都特别高兴。”
“大家非常高兴,都快兴奋过头儿了。”提到上科学课的感受,一年级学生文泊淞和记者开起了玩笑。他最喜欢科学课上的“吸水比赛”,“卫生纸、牛皮纸、宣纸,放在水池子里,你猜哪种纸吸水量更高?”
没等记者回答,文泊淞迫不及待公布:“吸水量最好的是卫生纸,其次是宣纸,牛皮纸的吸水量最差。”
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后,不少低年级的家长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发现他们更喜欢问“为什么”,求知欲变强了。
“孩子能把日常生活抽象起来了。”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当她挂衣服时,有时衣服会从衣架上掉下来,孩子就说是没有平衡所以才会掉,“她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思考,这就是进步。”
采访各地多位家长和教师后,记者发现,科学课虽都有开展,但情况良莠不齐。
一名河南家长同时也是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科学课虽有,但“不接地气,没有相关的实验用品”。江苏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数学教师也表示,他们暂从二至六年级开设,自己还曾代过科学课,但以教材和科学知识为主。
老师:我发现我要改变
科学课改至一年级起步,不少家长点赞这是素质教育的创新。新版的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的性质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地位更加重要。
“低年级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对一些新鲜事物已经形成一定固有概念的中高年级学生所没有的。”和平里四小副校长周莹认为,一年级开设科学课很有必要。
新版课程目标除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外,还新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中考虑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新增内容后,变化很大。”何老师以工具举例:“比如削笔的工具,从最初的小刀到转笔刀,再到现在的削笔器,问到以后会是什么样时,同学们发散思维,有想自动的、电池的,电池的可能涉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有想到太阳能的……”何老师发现,学生能在科学课上想很多、延伸很多。
如此一来,有时学生甚至成为课堂主角,从提出想法、论证想法进而形成观点,推进认识,这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课程准备的难度自然也加大了。
“我发现我要改变。”和此前上课建构概念相比,何老师认为如今的科学课不能停留在建构概念层次,要上升到观念:“如讲斜面时,我们引入过街天桥的真实情景,其中不仅涉及斜面省力的概念,还要摄入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知识以更全面地解决问题。”
不仅是授课理念,新课标实施后,不少老师还改进了教具。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对流,教师罗炜和团队老师开发了一个模拟房间,并在侧面开了三个高低不同的抽屉,模拟“暖气”的暖手宝放在房间不同高度,借助倒流箱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烟在小房间里的流动,由此改变了过去学生靠想象空气对流的尴尬。
老师带领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课堂内外,学生们用各种形式表达着自己对这门课的感情。
一张便笺纸上,有学生用铅笔写着“我最爱你科学老师了”,一旁还画了个爱心。
为了让学生观察植物,和平里四小在校园内给每个班级准备了一小片种植地。“放学后,好多学生呆在种植地不肯走,家长只好在外面背着书包等。”让科学课教师赵茜特别感动的是,传达室师傅告诉她,有些学生假期经常来学校看自己种的植物怎么样了,又浇水又锄草的。
不仅学生,家长对科学课的认识也更客观。周老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时,由于课程很多都是在实验教室上,动手多,孩子小,磕碰在所难免。一次一小同学的手不小心破了,家长知道后,“非但没抱怨,反而说‘就应该让他们多动手\’。”
科学课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倡导跨学科学习。“教室和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等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北京市教委的一位相关工作负责人特别强调,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以校外种葫芦为例,和平里四小副校长赵瑞霞介绍,这是由不同的学科教师和不同年龄的学生共同参与,在种植的过程中,贯穿有数学、语文、美术、科学、心理、计算机等课程,低年级的学生去种植和观察种子,高年级的同学负责维护、制作计算机电子小报,用数学知识测量间距等。
科学课教师刘春燕,对科学课有自己的感悟:“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楼和楼之间,太少有机会去关注自然界。但孩子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才是社会人。”
为此,她时常带孩子去亲近自然,看一看自然界中的植物、小鸟。一些小鸟也很有趣,觉得对它没有伤害时,也会蹦跶到学生身边,“这种人和动物情感的交流,让很多学生体验过一次后,就爱上了。”
然而,学生并不仅仅觉得这只是好看好玩,而开始思考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有时,学生去一些郊野公园,看到环境稍微恶劣或周边有施工,就有些失落:“哎呀,这儿太吵了,小鸟肯定不愿来。”
可见,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从生物本身的需求,考虑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来让它们活得更好。
新闻推荐
够甜 够野 够纯 云南高原香水小菠萝 皮薄易切 净重8斤装39.9元 下单送菠萝去孔器
你知道吗?在云南省的河口县,有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水果——香水小菠萝。它有着将近400年的种植历史,属于“皇后”类品种。来到河口县,蓝天、白云、红土、绿浪,还有山野间1.4万亩菠萝延绵起伏,都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