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康熙“御用碗”以1.9亿元的成交价亮相香港,到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器虎鎣(yíng)在英国伦敦被拍卖,文物界的动向牵动国人心。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遗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回流刮起一股风潮,部分文物堪称“国宝”级别。但也有很多流落海外的文物,“回家之路”何其漫长。
◥“虎鎣”到底是什么?有说法称,“虎鎣”是一种盛水的器物,且器型比较特别,三个腿柱一般为圆锥体,而这件为圆柱体腿柱。它一般是与“盘”类青铜器形成“组合套装”。但也有说法认为,“鎣”实际上是备火长颈瓶,可能是一种油壶。因此,“鎣”的本来面目还有待研究。
中方谴责英拍卖行炒作战争劫掠文物
英国当地时间4月11日上午10时,疑似圆明园被劫掠珍贵青铜器文物“虎鎣”在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约合366万元人民币)价格被拍出,据悉买家是通过电话竞拍购得。
上述拍卖之前,中国国家文物局就曾发表声明,称多渠道与坎特伯雷拍卖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相关拍卖和宣传活动。4月9日,坎特伯雷拍卖行明确表示,拒绝撤拍上述文物。
国家文物局指出,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拍卖行不顾中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国家文物局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上述文物的竞拍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
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
“虎鎣”再次将大众视线转到文物流失与回流的话题上。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在经历“生死离别”后,有些依旧流落海外,有些则能回归“故里”。
上述“虎鎣”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曾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
目前虽无法断定该物确为圆明园流出,但回首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其洗劫的文物远不止“虎鎣”。当年大量珍贵文物被劫、被毁。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了164万件中国文物。
清末文物流失严重,溥仪不知怎么办
过去,因外界的劫掠造成大量中国文物损失,但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数。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详细记述了清朝宝物的璀璨以及文物流失的严重情况。“明清两代数百年来帝王收集的宝物,除了先后两次被外国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宫中。这些都没有清点,所以有没有不见、有多少遗失也没人知道。”
太监趁夜摸黑踹开保存文物的仓储大门,撬开门锁,拿走宝物。大臣、官员们也巧立名目借出宝物,伪装合法地把文物带出,却从此有去无回。溥仪知晓这些事,但不知怎么办,只是回想:“我只想着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财产。”
清朝末年,紫禁城所在地成为中国艺术品流出的主要渠道;辛亥革命后,上海也加入文物买卖市场行列。当时的上海商人因将文物高价卖给欧美人士尝到甜头。
非法流失文物不鼓励高价回购
“中国追回流失文物一般采取5种方式:捐赠、商业回购、外交途径、第三方斡旋和法律手段,即依据国际法和文物所在国的国内法进行诉讼,依法追回。但商业回购这种方式不应适用于通过非法途径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强调,这等于承认了掠夺中国文物的合法性,也助长了市场上的炒作之风。
“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霍政欣表示,有关流失文物追索的国际公约主要是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及其议定书、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三个国际公约及议定书构建的文化财产非法流失监管和追索的多边合作机制,对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保护本国文化财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公约在具体适用中会面临“溯及力”与“效力范围”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霍政欣表示:商业回购是文物回国的一种途径,但对于非法流失文物的商业拍卖,国家文物局不鼓励国有企业参与这种拍卖。因为这会刺激国际市场上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价格,可能对国内文物安全带来隐患。国际上一些拍卖行利用“爱国情怀”炒作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中国个人和机构再高额回购,相当于受到“二次伤害”。
那些失而复得的绝世珍宝
“国宝”的流失,成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痛。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系列流失文物陆续回到中国,支持这股“回流潮”的,正是不断增强的中国经济实力。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而言,在国外博物馆里看到中国文物的经历,称得上是一次尴尬而又痛惜的“他乡遇故知”。近年来,中国有哪些绝世珍宝失而复得、重归故土?
十二生肖兽首七尊回国
用青铜制作的十二生肖兽首,是圆明园中珍贵的宝物。它们诞生于乾隆盛世,造型兼具了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时光倒退158年,北京圆明园的海晏堂前坐落着一个造型别致的扇形喷水台。十二生肖的兽首人身像摆放在石台两侧,每隔两小时,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像便会从口中喷出水来,设计精巧。乾隆皇帝对这个十二生肖的水力钟非常喜爱,据说有时还会专程到圆明园,欣赏正午时分兽首一起喷水的画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自此流失。
2009年2月,一境外机构举行鼠首、兔首的拍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两件兽首被法国皮诺家族购得,并以其家族名义归还中国。目前十二生肖兽首共有七尊回国,分别为鼠、兔、猴、虎、马、猪、牛,龙首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而其他的兽首从离开圆明园至今,未发现任何照片资料和文献记载。
皿方罍“身首合一”
你或许看过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曾经看到过一座全身漆黑发亮的青铜器皿方罍(音同“雷”),知晓过器身与器盖跨越近一个世纪合体的一波三折。
皿方罍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盛酒器。它的身上雕刻着各式花纹,整器雄浑庄重。罍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绝迹于战国时期,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在皿方罍诞生之时,世界上很多地方仍处于原始文明,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灿烂古文明。
1919年,皿方罍出土于湖南桃源一个小山村中,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器身被文物商购买流失海外。2014年,皿方罍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为了帮助国宝回家,湖南省博物馆致信佳士得商议洽购事宜。国内拍卖行和买家也表示支持,呼吁华人个人藏家放弃购买。最终湖南省博物馆成功购得器身,自此,这件分离了近一个世纪的青铜重器,终于“身首合一,完罍归湘”。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中医药传承创新不只是中医药工作者的事,应该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界限,欢迎其他领域科研队伍加入。”4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由清华大学药学院主办的新时代中药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