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漫步在乡村小道上,感受文明新风拂面;流连于民俗馆,触摸乡村历史文脉;在屋场贴心会上,求索乡村善治之路……在江西省萍乡市,当地正以更加“走心”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净化民风
清明微风洗碑尘,文明祭扫忆祖先。在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幸福村的集中祭祀点,“百善孝为先”的字样映入眼帘,村民手持鲜花,依次鞠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
“祭祀是一种对逝者的怀念与敬重,清明怀故,倡导文明祭祀,从我做起……”村民刘守田以话家风的形式为众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课,他带领村民重温刘氏家训,分享文明祭祀的理念。
不放鞭炮、不烧纸钱,别样清明一样情。“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更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前来祭祀的村民刘启兰对于以鲜花代替香火蜡烛的做法很是赞同。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萍乡市委宣传部部长聂晓葵介绍,萍乡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活动的纪律约束,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等一系列举措,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薄养厚葬、沉迷赌博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
民俗文化馆守护乡愁
“上栗的历史和爆竹的历史交融在一起,上栗的文化也脱离不了花炮的文化……而南北街的历史,成了上栗人记忆的底色,南北街成了上栗人美丽乡愁的地标。”跟随上栗县上栗镇民俗文化馆讲解员刘金香的脚步,一幅记录着当地风俗、手艺、饮食文化的民俗长卷徐徐展现。
清明节前夕,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上栗县栗江小学组织六年级400余名学生参观上栗镇民俗文化馆,他们对馆内展出的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兴趣浓厚。
“虽然许多东西已经不再使用,但民俗文化馆却可以让我们了解它们,原来家乡有那么多值得我自豪的东西。”栗江小学六年级学生李雨馨说。
在萍乡,有的村民还自发将老祠堂改建成民俗馆,收集农业耕作生产农具和反映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业品。这些民俗馆,不仅能让人们重温悠远民俗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当地民众振兴乡村的热情。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栗江小学教师李忠林认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城镇化进程怎样推进,乡村文化永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屋场贴心会聚拢乡情
“贴心人,贴心做,村里来了好干部;贴心人,贴心话,干部架子放得下;贴心事,贴心讲,政策宣讲嗓门响;贴心事,贴心抓,上栗的干部人人夸。”这是上栗县福田镇明山村84岁老党员许名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
民主法治是乡村善治的核心内涵,上栗县以“党员屋场贴心会”为平台,依托党小组和自然村组屋场为阵地,把“三会一课”与民主治理、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定期地把会议开到村民家中、田间地头。
据统计,一年多来,全县163个村(社区)确定议题近300个,召开“屋场贴心会”1200多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600多条,办理办结2600多条,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
萍乡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林祖华认为,只有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有“存在感”,才能换来群众幸福生活的“获得感”。机关干部与党员群众同照一盏灯、同坐一条凳、同围一张桌、同谈一席话,起到了聚拢乡情民心,为乡村振兴助力的良好效果。(新华社南昌4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 赖星)
新闻推荐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地处我国与蒙古国边界,地广人稀。流动法庭车平均每年深入牧区150多次,流动法庭受理案件达300件。图为乌拉特中旗流动法庭工作人员在流动法庭车上为牧民调解民事纠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