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镇雄县细沙河村村民张江海——
“我的存款在山上"(新春走基层·我们脱贫了)
本报记者 杨文明
“原来靠吃野菜填肚子,现在顿顿都有油水!"云南省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苗族汉子张江海,新春迎来了好日子。
记者从昆明飞贵州毕节,再经毕节进入镇雄县,途中几次下车呕吐,中午12点出发,晚上12点才抵达张江海家。“乌蒙磅礴走泥丸",到了这里才知此言不虚。
因为交通不便、气候“高冷",直到本世纪初,细沙河村绝大多数村民还“住着破房子,手里没票子",张江海更是要靠野菜才能填饱肚子。
粮食不够吃,村民便把地一片片开垦到山顶上。杉树乡没了杉树,建房都要跑到邻乡盗伐。
2002年,细沙河迎来了扶贫队,云南省林业厅帮扶干部韩文洪敲响了张江海家的门。“退耕还竹,前8年每亩补助300斤玉米、20块钱,相比山上一两百斤玉米的亩产量,咱可以好好算算账!"“种竹子,吃叶子?"张江海说得不客气。
好说歹说,张江海终于同意退耕。“2003年开春,补助的玉米到手,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我才算‘认账’。"
2008年,张江海家的竹笋进入盛产期,亩产两三百公斤。可由于交通不便,山外竹笋商每斤收购价不到一块钱。“比种粮食强不少,可离脱贫还有距离。"林德华等几个脑子活络的村民开始做起收购买卖,山沟里也有了竞争,竹笋价格开始上涨。
村里人眼见着退耕种竹的人家过上了好日子,纷纷自发改种了方竹。有些土地不符合退耕还林标准没补贴,但村民觉得收入高些,还能腾出时间打工,也都调整了种植结构。
2014年,当地政府对张江海所在的村小组进行易地搬迁。张江海咬了咬牙,靠着政府补助、银行贷款,盖起了新房,终于搬出了深山。
不过,12亩竹子年收入一万二,碰上价格波动还可能会减少,张江海上有老下有小,加上还账,一家六口还在贫困线上“打转转"。
好在2015年杉树乡引进了竹笋加工厂,张江海又多了一部分务工收入,一个月工资1500元,光这一项就过了脱贫线。“2014年建房贷的3万元,现在已经全还清!"张江海盘算,攒下点钱就再种些天麻,“林业部门给技术指导,种天麻收入更高!"
虽是寒冬,细沙河村却满眼苍翠,“靠山吃山,吃得长久才心安,我的存款在山上。"张江海指着满山的竹子说。
新闻推荐
2018年一季度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开展了3轮政府网站普查,截至3月21日,全省在“全国政府网站信息报送系统”中登记的在运行政府网站474个,一季度不合格网站24个,总体合格率95%。昭通、玉溪、楚雄、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