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清明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与祭有关的节日,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家国情结也在清明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表达。无论你人在何乡,身处何位,只要你的心中还有“家”, 清明就会在你心中。我们读唐诗,有“路上行人欲断魂” 之句,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犹及清明可到家”, 也是在说赶着清明节往家里走。
“家” 跟“冢” 两个汉字形态相近,也许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有关于生死的智慧在其中了。人既是自然的造物,又具有创造的能力,但人无论有多大的创造力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自然归宿。
清明祭扫,历来为国人所看重。“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日复一日,在一个特定的日子来到墓园,面对那些已经入土为安的亲人们,你不仅能听见生者对逝者那如泣如诉的话语,更会默默祝愿他们在天国里安身立命,保佑晚辈,而自己也会在现实生活里更加善待活着的长辈们。这是中国孝道借助祭扫实现的一种延伸。
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山水” 同在为“清”,“ 日月” 同在为“明”, 一个“同” 字,道尽了天地秘密,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和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逝者已去,生者还要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 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选择这样一个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季节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我们的祖先可谓用心良苦。人是有丰富情感的生灵,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沟通,历史便有了人性的温度。
庄子认为,人不必执著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潜藏心底的本能的叩问。如今,伟大中国已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每个国民一定要做到心灵的“清明”, 珍惜得到的一切和拥有的一切,明白有情相守才是家,从此行为坦荡、心灵“清明”, 这才是对发轫于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的“古为今用”。
新闻推荐
多块墓地合成十几平方米大墓,花费动辄数百万元——“私人订制”超标墓还在卖
“私人订制”新华社发程硕作清明节前夕,“新华视点”记者多地采访发现,尽管国家和地方明确规定,禁止“超标墓”“豪华墓”,但一些地方仍有超面积墓地销售,豪华装饰的墓地大量存在。针对占地面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