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江苏省委会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预警与检测工作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强化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建设,变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有效预防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主体责任压实难。食品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主体多,任何环节产生的食品安全风险都会沿产业链传导,最终对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监管触角延伸难。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薄弱,抽检监测经费与任务量相比不匹配。面对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基层监管人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还有信用评价分级难。现行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判,因执法监管人员水平不同,对量化分级理解不同,导致评定结果存在差异。同时,受公开渠道限制,消费者对量化分级知晓率低,很难通过等级选择就餐消费,无法发挥“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区域状况评估难。目前,区域食品安全状况多是通过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缺少“大数据”支撑,不能随时“体检”和“自检”,样本选择、数据指标都还不够全面。
为此建议今后亟待构建创新型“互联网+”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模式。要创建信息化支撑系统。系统布局经营者、监管者和消费者使用的“三类终端”,通过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地理信息、食品信息、食品流向、票证资料等“五个数据子库”,实现原料采购、食品留样、检测结果、执法监督、公众评价等公开透明。核心是产品溯源,实现商品信息全程电子化流转全程透明。
要建立制度机制支撑系统。建议将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的以透明共治为特征的食品安全规章列入地方人大立法工作规划。鼓励公众参与,建立落实 “吹哨人”、“红黑”名单等制度,全程记录、透明展示生产经营者信用变化情况。
要健全检验检测支撑系统。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高标准建成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强化基层检验资源整合,食品安全快检中心数、质量满足全省全部县区日常项目指标和检测,农贸批零市场、大型商超基本建立以农兽残为重点的食用农产品检测室。
要构建透明执法支撑系统。建立“双核查”工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核查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和监管部门监管人员职责履行情况。此外,通过开发建立以上支撑系统,实现食品安全全链条数据贯通,通过电子数据,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从生产端、批发端到消费端、零售端自动流转、全程留痕,将生产经营全流程、监管执法全过程和社会公众评价全方位晒在阳光下。
新闻推荐
李业陶静谧的公园里,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漫步林间小道。绿的叶,红的花,清新的空气,偶尔有小鸟从空中掠过。迎面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手里推着婴儿车缓缓走来,她一边缓步慢行,一边呢喃着什么,哦,是在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