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专家吕成龙告诉记者,他的提案是“博物馆要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提升为观众服务水平”,这个提案的目的是“纠正目前博物馆展览中存在的诸多错误”。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专家吕成龙 本文图片均来自“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吕成龙说,近年来,人们每到一地,都想去博物馆转转,特别是家长利用假期带领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即使在县市级博物馆举办的文物展览,也会吸引大量观众前往观看。据官方消息,我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约有3万余个,数量虽很大,但质量好的不多,有的还出现很多错误,而且有些错误属于硬伤。
吕成龙归纳了展览中的三种错误。一是展览的定名不规范或者不正确,想怎么叫就怎么叫,甚至出现错误。例如将“龙泉窑青釉塑贴云鹤纹菊花式折沿盘”定名为“花口贴花云鹤盘”、将康熙朝的一种典型器物“双陆尊(瓶)”称作“摇铃尊(瓶)”或简单称作“瓶”、将“蓝釉”写成“兰釉”、将“五彩龙凤穿花纹碗”写成“五彩龙凤纹碗”、将“祭红釉碗”写成“红釉碗”等等。吕成龙坦言,“我实地参观发现,这类错误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有。”“摇铃尊”应为“双陆尊”正确定名应为"白地绿彩锥拱云龙纹渣斗",尤其是不能将“渣”写成“揸” “霁红釉”应为“郎窑红釉”,“清”应为“清·康熙”“霁兰釉”应改为“祭蓝釉”,“方瓶”应改为“铺首耳琮式瓶”
二是展览年代定错。例如将清代雍正朝仿明代永乐朝瓷器定为永乐朝产品。
三是展览主题说明文字、重点文物说明文字或知识介绍文字中病句、错字、落字、标点符号乱用随处可见。如将“练泥”写成“炼泥”、“刮坯”写成“剐坯”、“成型”写成“成形”、“蓝田窑”写成“兰田窑”、“《江西省大志》”写成“《江西大志》”等。文中“炼泥”应为“练泥”、“剐坯”应为“刮坯”、“烧造”前的逗号应为顿号、“工序”后的“的制瓷过程”应删掉
吕成龙认为,博物馆是公众教育场所,人们热衷于到博物馆参观,是因为在博物馆可以看到实物,而看书上的图片和观看影像资料都无法取代看实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因此,面对每天大量渴求知识的观众,博物馆一定要向公众传达正确信息,不得有丝毫马虎。特别是每天有大量学龄前儿童和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从他们渴望知识的天真无邪的眼神里,可以体会,他们肯定认为博物馆给出的知识都正确。而且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时,往往还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学生们于是带着笔和本抄录展览文字,殊不知其中有大量错误。如果任这种错误发展下去,对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将产生非常不利影响。
为此,吕成龙建议,一是建议国家文物局每年举办博物馆策展人培训班,请优秀策展人介绍策展经验,教给大家策划展览的方法、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是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起草博物馆藏品定名规则分发给各博物馆参照执行。甚至可以正式出版。
三是请语言文字水平高的专家现场巡视几家博物馆,查找目前展览文字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印发给全国各博物馆,责请各博物馆对照自查,举一反三,限期改正。
(原题为《专访 | 吕成龙委员:对博物馆展览中的错误说“不”!》)
新闻推荐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大会堂中的“通道”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在传统的“部长通道”基础上,今年新增了“代表通道”和“委员通道”。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亮相、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一个汇聚民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