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新的方向,人民群众有着新的期待。作为党员干部,是干事创业的“排头兵”,一定要认识到“怕”与“不怕”的正确意义,用敢于担当的勇气,不畏艰险的决心,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和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攻坚克难,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克服困难,用智慧和汗水不断为事业贡献力量,但也有少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畏难”心理。有的人在工作中推卸责任,不敢拍板、不敢担当,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有的人怕苦怕累,碰到工作中的难点就会下意识地后退,没有勇于啃硬骨头的决心;还有的人怕事,遇事习惯性地找各种借口撇清关系,即便是属于自己的工作,也要躲在别人身后,让别人“遮风挡雨”。这样的“怕”,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没有担当的宽肩膀,他们怕担责,却不怕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任何困难和阻碍,都是对自身素质的一种考验,也是对能力的一种磨炼。昔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先辈们翻雪岭渡险流,一切困难都不怕。有如此的千磨万击,才有了后来令人敬仰的长征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是一种担当,是为了事业发展挺身而出的担当。在事业发展的长河中,这种“不怕”的担当,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身上传承和弘扬。李保国不怕条件艰苦,在太行山区默默耕耘三十余载,帮助山区农民走上脱贫新路;廖俊波不怕身体和精神的疲累,能去现场就不在会场,把身影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中。他们不是完全不怕,他们怕的是没有将事情做得更好,怕的是没有机会为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一些党员干部或许是单位中的骨干,业务上的能手,他们不怕工作困难,不怕生活艰苦,却抱有侥幸心理,没有保持对党纪国法的绝对敬畏,往往把他人的“意思意思”当作正常的“礼尚往来”,结果在人情上“跌了跟头”,这样的“不怕”就是一种肆意妄为。面对困难不要“怕”,面对挑战要“不怕”,面对“纪律红线”必须“怕”,面对“糖衣炮弹”绝不能“不怕”。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清“怕”与“不怕”的分界线,时刻守好“怕走歪”的纪律底线,永葆“怕不足”的奋斗决心,用好“不怕事”的力量担当,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楷模;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能缺失道德标杆;一个品质纯粹的人,注定会存善念行义举。这就是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光辉的雷锋精神对大众的启迪,以及新时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