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吃年饭……热热闹闹的戊戌年春节不知不觉就过完了!回想除夕夜,热线话友纷纷来电,在互致问候的同时,也谈论起了他们当地的年俗,令我印象深刻。
张庚是地道的北京人,每年春节都有一个不变的习惯,那就是逛庙会。说起庙会的热闹场景,他如数家珍,其中最吸引他的就是纸鱼。
“纸鱼是用彩纸做的鱼,再用一根竹子缀上白线,拴好成串的、用金银箔糊着的泥胎元宝,提在手里又漂亮又喜庆。我从小就喜欢纸鱼,现在小侄儿也喜欢上它,每次逛庙会,只要见到纸鱼就会给他买一个。”
云南话友白娜开心地给我介绍起他们当地过年的风俗。
“过年要贴春联,但和你们不一样,除夕当晚,我们会拿着自制的春联,唱着歌到院里院外、果园田边去贴,所以我们也把春联叫作‘歌联\’。”
“这的确有趣,也是很有意味的年俗!”我听得津津有味,脑海中浮现出白娜描绘的场景,眼前似乎即将出现一派春意盎然。
重庆话友赵安提起当地过年最普遍的装饰花——腊梅花。
“在我们这里过年,大家都喜欢在家里摆上腊梅花,花瓣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增添了不少年味!我家客厅也摆了一盆,等会儿我拍照传给你看,让你也欣赏一下我们的‘年花\’!”
福建话友袁芳也凑热闹似的讲起老家过年的习俗。
“我们农村,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会放贴红色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因为在这里‘蔗\’与‘佳\’读音相近,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再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
听着话友们兴致勃勃的介绍,脑海中浮现着一幕幕喜庆的场景,尽管年俗不一,但却年味十足,在这些细节之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传统的魅力和对家的眷恋。与其说过年是一种民俗,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情结更贴近实际,更触动人心。不管形式如何,家和亲人永远是年俗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会在每一年衍生出新风味和新意境。
新闻推荐
【编者按】《国家宝藏》火成了大IP,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宝藏》播出后,故宫博物院以及八家国家级博物馆(院),参观量平均增加50%。春节期间,刷博物馆成了很多人的必修课。“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深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