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三点半现象”,指小学生放学时间在下午3点至4点,但双职工家庭普遍5点后下班,这段时间让孩子去哪儿,成为一个难题。全国“两会”期间,这一问题被记者带到部长通道的集体采访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回答时提到,解决“三点半”现象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但他相信通过不懈努力能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三点半现象”是我国中小学减负工作和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初衷在于使孩子有更多的校外时间来自由支配,减轻课业负担。然而这个想法与现实发生了脱节。上班的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孩子放了学无人监管,存在安全隐患及学习无人监督的问题。于是,一些托管机构应运而生,提供辅导功课及用餐等服务,但这部分开支对不少家庭构成经济压力,同时,以营利为目的的托管班并不会像老师和家长一样认真对待孩子的学习,老师水平和饭菜质量也为家长普遍担心。
可见,三点半放学并没有为孩子们减负,反而给学生和家长制造了额外困扰,即便是有专人照顾的孩子,面对沉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时,也不会无忧无虑地进行娱乐活动。这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在“减负”上做法比较单一,欠缺系统性的工作,当然,这样的系统性工作难度之大并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但如果尚没做好配套工作,倒不如慢着行动。
系统性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政策要想落到实处,背后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庞杂难题。尤其是在一些基本情况还没弄清楚的时候,仓促应付可能事与愿违。比如尽管减负喊了很多年,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只是喊一喊,他们不知道怎么减,不知道减负意味着什么,甚至不知道减负是什么。
“三点半现象”,或许可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减负?窃以为,减负不应是单纯减少在校上课的时间或学习的时间——因为只要有升学考试的竞争模式存在,就不可能没有“负担”,况且,读书本来就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这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人家的很多名校学生依然需要长时间埋头苦读——这一点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只是我们面对这一“负担”时,应该尽可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
减负“减”的当是没有必要的学习方式,以及改革当下一些不合时宜的考试方法。例如有些家长说,刚开始学习生字或英语单词的孩子,老师会布置一些大体量的抄写作业,一个字或单词要写几张纸,即几十上百遍,孩子明明已经会了,却要花大量时间重复这种机械劳动,最后写得手疼头疼,又累又困,而听说读等应用方面却相对欠缺。再比如某些备受诟病的语文试题,连文章作者都屡屡声明自己写作时绝对没有的想法,却被出题者编造出来当成标准答案让孩子们选择,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很让人“压力山大”。
如此看来,倘若我们的教育真的着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保护好他们的兴趣,依照其成长规律来教,那么即便是在校时间长一点,又能构成什么根本问题呢?
回到“三点半现象”,既然孩子在校外也要学,还不如在学校里学更有学习效率,也更能保障他们的安全。推迟放学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日程,这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力办法,尽管这对于师资力量的填充有较高要求,但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真正承担起来,费心思、下气力解决当下突出的问题,而不是把难题直接抛给家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樊光星黄明)2月23日,市人社局开展中心组党风廉政专题学习暨县级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对参会的16名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廉政谈话。该局要求各县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不忘初心、拒绝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