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协委员发言热议“乡村振兴”:关注生态保护和文明升级

来源:澎湃新闻 2018-03-04 12:43   https://www.yybnet.net/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召开,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梳理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大会发言时发现,“乡村振兴”成为重要议题。

农村垃圾污染成难题

今年,民革中央在关注“乡村振兴”战略时,特别提到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尴尬。

民革中央特别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美丽乡村建设也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相对滞后,带来农村污染等问题,不仅涉及面广,且解决难度大。

民革中央对此做出具体分析。首先是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不适应绿色发展要求,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由于层次低、分布散、规模小,经营者对绿色发展认识不够、动力不足,造成许多农村工业化还在走产业集聚程度低、发展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的老路;其次是原有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绿色发展要求,村民均习惯“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重生产、轻环保”思想观念尚未改变。

最难以改变的是,部分村民生活方式也已不适应绿色发展要求。中国相当一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自建住房缺乏科学设计,加之乡村公共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滞后,均易制造农村生活污染。

如何解决农村污染的难题呢?

民革中央提出,首先是注重规划引导,把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把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纳入地方部门考核内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强化科技支撑,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用技术创新化解农村困境。不仅如此,还要全面推动绿色生态生产模式,倡导“生产消耗少、经济效益多”生态农业,形成示范效应。

民革中央还指出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因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不能一味推行城乡一体化治污模式,各地应借鉴农村垃圾分类已经比较成熟地区的做法,结合本地特点,积极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机制。

产业生态与生态产业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令人担忧,如何有效的将生态和产业结合起来,更成为政协委员们关心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从 “产业生态”与“生态产业”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论述。

他指出,过去相当长时间内,人们简单地把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对立起来,认定农业农村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未能很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互推动。

“如果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充分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在获得稳定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本身就直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江泽林称。

他认为,中国到2030年将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的预期目标,但仍有约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为此,如何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变为尤为重要。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江泽林称。

他认为,中国农村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消耗过度,超过农业资源的承载能力,水、林、草等资源难以得到及时恢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突出,约40%的畜禽粪污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影响周边环境;地膜的使用有效节约了水资源,但薄膜使用后烂在地里,长期难以降解,形成“白色污染”。

江泽林指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共赢,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如今,中国不少地方已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古村古镇、民风民俗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取得不错的发展势头。但总的来看,由于农业生态产业规模小、成本高、竞争能力不强,现有青山绿水价值未被显性的挖掘出来,其资产属性未充分体现,“生态+”的业态尚未有效形成。

江泽林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比如改造提升农村传统产业,让农村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体悟人生的理想去处;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发挥农业在保留历史、体验文化和保护生态等多样化功能,并结合信息、互联网、新能源等技术进步,把生态资产价值充分释放出来;其次是健全标准和技术体系,实现传统工艺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包括加强监管和政府配套服务,最大程度减少浪费和污染,保持乡村持久的产品输出能力和宜居环境。既加强生态产业市场秩序监管,杜绝产品和服务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等现象;同时用顶层设计,明确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厕所革命” 提升乡村文明

无论是解决污染难题,抑或发展生态产业,关键还是提升乡村文明。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吴晶在大会发言中提出,让“厕所革命”成为提升乡村文明的“加速器”。

她指出,当前“厕所革命”席卷而来,声势浩大,扎实有效,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少,最显著问题是:城乡公厕布局不合理、供给不充分。中国农村公厕还有不少是原生态。这说明中国农村公共厕所的建设管理亟待加强,公厕建设历史欠账不少,管理主体五花八门,农、旅、卫、文、村,“九龙治厕”的尴尬现状。

吴晶在发言中提出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专项规划,优化设点布局,绘制城乡公厕的“路线图”,理顺机制,全面推行公厕“所长制”,以此推动“厕所革命”。把“厕所革命”与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生态保护等民生工程联动推进,建立配套导向激励机制,通过小厕所的治理来撬动城乡大环境提升。

她也认为,推动“厕所革命”也要因地制宜,由点及面、梯度推进,包括加大省地、节能、节水等粪便无害化、资源化等技术推广力度,与此同时高度关注残障人士、老人、母婴等特殊群体需求,增加无障碍设施。

吴晶指出,“公厕革命”重在管理提升。她在发言中提议以新建、改建、提升一批城乡公厕为重点,努力在建筑设计、设备选型、功能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以购买服务或委托专业公司管理等方式,加强日常保洁管理,形成“政府+社会”的多元厕所建管模式,建立契合各地实际的厕所管理常态机制。

吴晶还提出了更加大胆的想法——推动厕所文化。

她认为公共厕所也是体现文化特色的场地,所以在中国乡村推动“公厕革命”时,应该按“一厕一策一景”理念,让各地将厕所设计与当地文化、乡土风貌相结合,推动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设理念与文化创意相融合,将厕所打造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因子的景观窗口。

不仅如此,还要在乡村推动文明如厕仪规,让各地结合文化传统和乡规村约,编制如厕礼仪,创作厕所LOGO,积极开展全国美丽厕所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如厕进农村、进景区、进社区;与社会单位签订公厕开放承诺书,推进厕所资源开放共享,带动城乡文明素养。

她认为,乡村文明,厕所先行,要用“厕所革命”这个关键小事,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补齐短板,使乡村更快地富起来、强起来,形成中国乡村变革的新局面。

新闻推荐

想吃饭必须先交手机 这张桌子为何如此任性

有没有哪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放下手机,至少是在吃饭时能专心吃饭,和朋友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对此中国台湾宜家最近推出了一款概念桌“好好吃饭桌”(如图),此桌的神奇之处在于,食客必须要贡献出手机,才能煮熟...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政协委员发言热议“乡村振兴”:关注生态保护和文明升级)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