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湘阴南湖洲镇赛头口村,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们的打工方式从在老家砍芦苇、搬砖,到去省城拖板车,再到外省打工。如今,家乡的机遇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他们的打工轨迹,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日,湘阴县南湖洲镇赛头口村,张建云在百树山生态农庄务工,他负责农庄内所有果木的养护,农庄老板刘建国给他开的工资是5000元一个月。 潇湘晨报 图
2月5日中午,两棵挂牌“国家一级”保护、树龄均为611年的枫香树在湘阴南湖洲镇赛头口村的百树山生态农庄内显得格外打眼。这个总面积为1066亩的生态农庄毗邻南洞庭湖平原,曾经生长百余棵枫香树,因此名曰百树山。现在,100多名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后,就在这座生态农庄工作。
1982年前,冬天去洞庭湖砍芦苇
南湖洲镇毗邻南洞庭湖,1954年前属沅江,至今,赛头口村人仍说着益阳话。“下柴(音“来”)山”,这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即使用非常标准的益阳口音说出来,赛头口村土生土长的90后却未必能听得懂。“下柴山就是去洞庭湖砍芦苇,芦苇是造纸的。”赛头口村村支书张伟能说。
张伟能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1980年代中期以前,他的父辈几乎每年冬天都会去“下柴山”砍芦苇。张伟能没砍过芦苇,但他打过“撬土”。“打撬土”是指开沟引水,秋后的洞庭湖水位下降,芦苇荡中的积水则要靠人开沟引出,积水排出去后,芦苇才更方便砍。
1982年前,农村分田到户前的“集体经济”时代,村集体组织去“下柴山”,农民“下柴山”叫“调工”,这和种田一样,可以赚工分。
1982到1990年,大家更愿意去搬砖
1982年后,虽然全家人“下柴山”砍芦苇一个冬天能赚不少钱,但因为砍芦苇辛苦,且吃住都必须在芦苇洲上,吃不好睡不好,更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去周边的龙窑(砖厂)干活,虽然在龙窑赚钱比“下柴山”少些。
张伟能印象中,1980年代中期,赛头口村有5个龙窑,每个龙窑能接收数十到百余个农民干活。龙窑烧出来的砖,起先是卖往湘阴、岳阳、益阳和长沙,后来随着城市建房用砖标准的提高,1990年后,赛头口村龙窑生产的砖只卖给周边渐渐富裕起来的农户。
1990到2001年,有人去长沙拖板车
1972年出生的刘可兴,是赛头口村较早进城务工的人员之一。1992年春节后,他随年长他6岁的同村村民刘学军到了长沙,两人都在识字岭落了脚。刘可兴花200块钱从同村人刘建华手上买了板车,每天和刘学军等人在识字岭路边等活。
识字岭附近有湖南省地矿局的一个存放大理石板等建材的仓库,个人或单位需要量不多的建材时,会叫刘可兴、刘学军他们的板车去拖。刘可兴记得,他初到长沙,一板车的起步价是5块钱,2001年他离开长沙时,一板车的起步价是10块。
刘可兴和他的七八个老乡租住在离识字岭不远的麻园湾的一个面积20平米左右的平房中,他们睡大通铺,每天轮流一个人早些收工给大家做饭,因为是卖力气的活,每天的饭都必须是有鱼有肉,平摊下来,每人每天的伙食是三到四块钱。
刘可兴说,他接的最远的活是到星沙,来回用了大半天,挣了“二十几块钱”。1997年前后,他曾经买过三轮车拉建材,但三轮车每车只能拉三四百斤,他还是换回了一车可以拖1000多斤的板车。
1980年代末,在赛头口村开始的外出务工潮中,像刘可兴这样拖板车的是一小拨,更多的是去了沿海城市及长沙、武汉等地的建筑工地做泥木工或者装修工。1990年代中期以后,大多数初中或高中毕业的赛头口村的年轻人去了深圳、温州、东莞等地的工厂流水线上。
2001年至今,去沿海打工又回到家乡
1956年出生的张建云,1994年外出务工,和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出头的务工人员相比,38岁的他有些“另类”。由于建房欠下8000多元债,张建云选择出去打工还钱。
张建云现在还住在1993年花三万多元建起的房子里,这栋房子上下两层,每层都接近140平米。
他去外省打工的第一站,是广东中山一家木工厂。才去一个月,张建云就被老板任命为备料车间的主管,工资由560块钱一个月涨到接近800块钱一个月。一年后,他又被海南三亚的一个老板挖走,在三亚一个木工厂打工,在这个做刀座和小餐桌的工厂,他的工资涨到了1200元。
在三亚工厂做了六年后,张建云又去了深圳一家园林公司做绿化养护。这家园林公司在益阳有个分公司,分公司承包了一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绿化养护,他便申请到沅江一中做绿化养护。此后,张建云便在沅江一中做了11年绿化养护,其间他从公司独立出来,承包沅江一中的绿化养护和物业,每年收入12万元左右。
2014年至今,张建云在家门口的百树山生态农庄务工,他负责农庄内所有果木的养护,农庄老板刘建国给他开的工资是5000元一个月。张建云认为,这工资有点少。张伟能倒觉得,张建云在家门口务工比在外面“轻松自由些”,又能照顾到家里,“精神上不会空虚”。
数据
根据张伟能的统计,目前赛头口村总人口5228人,外出务工的有1200到1500人。这些外出务工者中,60%是在广东、浙江等地,另有30%在长沙、武汉、贵阳等中西部城市,10%左右的人为照顾小孩,在县城务工。
2013年,百树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赛头口村流转及租赁土地1066亩做生态农庄后,陆续有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目前,有100余人在生态农庄务工。张伟能说,为吸引更多村民回来务工、振兴乡村,赛头口村仍在积极招商引“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没有足够的见识”,希望更多出去“见过世面”的人能够回村。
(原标题:《一个村庄的三十余载务工轨迹》)
新闻推荐
“刷脸”进站手机空中上网网络购票更加公平今年春运蕴藏多少新科技?
乘火车可以“刷脸”进站,坐飞机可以手机空中上网,12306系统新技术维护网络购票“排队秩序”……2018年春运进入高峰期,一系列新技术让出行更便捷、更高效、更公平,回家路上票难买、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