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志》
宋英杰 著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青简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时间之书》
余世存/著 老树/绘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高野山的二十四节气》
【日】世田义美 著
辛暨梅、赵三妹 译
花城出版社
编/者/按
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
过年了,有些人踏上归途,与家人共度团圆热闹春节;有些人收拾行装,在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寻找春的脚步……而有些人则喜欢静静地呆在家里,伴着书香,过一个安静的春节。今天的读书版,我们选取了15本新书,题材涉及新知、人文、历史……看一看,哪一本合你心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底,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从《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到《高野山的二十四节气》,再到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等有关二十四节气书籍相继出版,掀起“节气热”,成为去年一大出版现象。无疑,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韵律中,人们的生命得以滋养。而这些书籍从历史、民俗、文化、科学、艺术、生活等不同侧面,为我们再现了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人应有的生活,让我们在起居的日常,重拾生活之美。
中国独有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与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至今仍是我国历法的核心内容。放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下,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其背后蕴藏的知识体系在其他文明体系中均没有发现,它是中华文明和谐模式的产物。
古典中国,没有现代科学概念,但不等于没有科学。老祖宗“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体悟、总结大自然的规律,于是有了至今依然准确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理念主要告诉人们要特别关注农时,即尊重自然规律,什么时候耕地、播种、中耕除草、收获与贮藏等,都要遵循一定之规。“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因为不管今天生产如何发达,基础原理不会变化,依然要遵循自古以来形成的尊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生产各个过程。
正因为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内涵,它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华二十四节气》(第二版)作者、文化学者王修筑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首屈一指、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唯一一项经历6000多年还在使用的自然与人文科学成就极高的文化工程项目。在“中国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中,他的新书成功入选。王修筑认为,这足以证明国家对文化及二十四节气的认知高度,“说明咱们的传统文化在焕发生机,这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需求。”
节气里的生活之道
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循环不殆,草木有荣枯,身体有盛衰,生命却在追求完满。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落到生命里的哲学。
固然,在农耕社会,老祖宗极为重视节气,认为它关乎修身立命。《礼记》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至少从周代开始,迎接“立春”时,仪式隆重,上到王公大臣,下至草头黔首,莫不以大事视之。而老百姓自不必说,“春分瓜,清明麻,谷雨花。”“北方食饺,南方粑。冬至如年,糯米做圆。”大至农桑,小至饮食,都在二十四节气的“准则”下进行。
在著名学者余世存看来,节气的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有密切关系,当代人应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古典时间在我们身上依然发挥着作用。他说:“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生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他和老树编著的《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对于每一节气、物候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
而由日本作家世田义美著的《高野山的二十四节气》贴合了近年来小资读者关注的几个点:二十四节气、日本文化、徒步旅行、身心灵禅修,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迎合不同口味的读者群。
继国内出版界掀起“节气热”之后,人气摄影师青简推出散文、摄影集《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她在一次次旅途中,记录下南北各地的二十四节气,用拍摄的120余张精选摄影作品,完美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她始终怀着对国人古老智慧的敬意,用镜头赋予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节气新意蕴。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上海2月11日电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移植到肺部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