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铁“外卖”的加入,传统高铁盒饭的生产加工在口味和种类上也在求变。作为国内最大的高铁配餐基地,今年春运,北京京铁列车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铁套餐提质不提价,品类达到18种,在工业化生产的同时部分餐食采取人工煸炒方式制作。(2月8日《北京青年报》)
传统高铁盒饭的生产与制作,主要采取工业化生产的模式,高铁盒饭生产工厂拥有一套高科技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工业化生产解决了批量生产不足的问题,但最大的短板在于标准化导致口味雷同而单一,没有个性化的创意与差异性,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品种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更为多元的需求。按照消费的层级来说,属于“果腹”而非“美味”的标准。
对比国内外的铁路餐饮不难发现,快餐到餐饮之间有实质性的差异,比如日本的铁路便当,精致又极具地方特色,种类也是极为丰富,可以让乘客“走一路吃一路”;在德国ICE高铁上不仅有提供小吃、饮料、咖啡的小餐车,还有一间专门的餐厅提供正餐,种类相对丰富;在美国,火车上的餐饮不单是为了填饱肚子,享受一顿标准的西餐,是坐火车的一部分。即便是我国台湾地区,因为铁路便当制作精良考究,新鲜而注重细节,也深受市场青睐和好评。在铁路快餐成为一种饮食文化并日益大众化的背景下,高铁盒饭面临着极大的市场压力。
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旅客14.43亿人次,日均运送旅客数达400万人次,据估算,铁路快餐一年将会有近70亿元的市场规模。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在互联网时代已无法垄断,再加上铁路自身市场化的需求,2017年7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快餐新政,铁路部门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试点,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外卖进高铁”实现了渠道的补充,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当然对传统垄断经营的铁路快餐,也带来实质性的冲击与挑战。
在铁路快餐饱受诟病和指责的情况下,若是要继续抢占市场而赢得主动,铁路快餐就只能求新求变,做到以乘客为中心和“需求为王”,在提升既有工业化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品种和样式,增强品质和口感,从充饥式快餐向餐饮式快餐转变,做好与市场充分对接的同时,形成具有差异性、独特性和特色性的铁路快餐文化。唯有求新求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占据主动。
铁路市场化改革“依旧在路上”,快餐“人工煸炒”只是一个方面,系统性和全局性改革依旧任重道远,还需要对标快餐改革而加速堆进。 (堂吉伟德)
新闻推荐
杨国亭资料图黑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今早发布了一则消息:黑龙江省林业厅厅长杨国亭(非中共党员)涉嫌严重职务违法,目前正接受调查。杨国亭是林业专业出身,2000年3月,他由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转任黑龙江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