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乡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过去上学,你学习好不好不全是按分数,还要会“对对子。”所谓“对对子”,就是到学习结束时,教书先生出一副上联,你要把下联对出来,这只是其一。其实,真正的功底还是在练字上。父亲在读私塾时,没少挨教书先生的板子,他那一手漂亮的正楷字就是从那时练出来的。
在我们村,父亲算是“喝墨水”最多的人,从我记事起,每年春节的前半月开始,乡亲们就会来找父亲帮他们写春联。父亲写春联是很讲究的,刚开始时,每位来找他写春联的人,他都会像查户口一样把人家的情况问个遍。比如你家今年养了几头牛、喂了几头猪,孩子多大了?儿子可成亲来?老人高寿了?……逐个问遍后,他把红纸用手一张张的抚平折好,再用一锋利的刀子裁好,一切准备就绪才静下心来写。父亲写的春联都是根据乡邻的口述自编而成,从不去翻看写对联的书,这样写出的春联就显得更贴近生活。春联写好后,还要认真地告诉村民拿回家怎么贴?哪张是上联,哪张是下联;遇到有记性不好的乡邻,还仔细地告诉他,哪张贴在门左边?哪张应该贴在门右边。
父亲是一个很讲究面子的人。他说“讲究的不止是写副对联这么简单,你还要知道人家的家庭情况再去动笔,给养牛的人家写的春联,和养猪的人家写的春联肯定是不一样的;儿子今年结婚了是个大喜,该怎么去写?家里有老人的又怎么去写都不一样,写错了我可丟不起这个人!”问得仔细,就太占用时间,一天下来写不了几副,连着写好几天,还把自己累得浑身疼。父亲也知道,这样写春联实在是慢!后来,父亲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就是在离春节还有好些日子,便有事没事的去庄子里转转,和村民们聊聊天沟通沟通,把村民家里的信息收集起来,做到心中有数。到了春节,再给乡邻写春联时,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现在的人们,天天都在忙着挣钱,年,也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春联用手写的更不多了,大多都是跑到街上去,顺便买几副印好的。而我们家,一直到现在过春节,春联还是父亲亲自写。父亲说:“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你到大街上去买机器印制的,总感觉就少了一些年味。更何况,从大街上买回来的对联大多数写的千篇一律,你自己写就不一样了,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去写。”
父亲说的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我故意说:“现在大家都在忙着挣钱,贴春联也只是图个喜庆,只要春联上写的喜庆祥和,谁还在意怎么去写?”父亲听完,气的双手往后一背,头一扭走了。走时还撂下一句话:“今年的对联不许买,自己写!”
新闻推荐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下,确保“告官见官”,为“官”“民”平等对话、良性沟通、解决纠纷架起了一座便捷的桥梁。让“告官见官”成法治社会常态,能够彰显依法行政的自信,也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