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山山
吴缘听了老人的讲述悲喜交集。虽然伯父的牺牲让他难过,但他更为伯父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感动。以前关于伯父怎么牺牲的不太确定,今天他终于知道,伯父是个英雄,是保护战友执行任务牺牲的。难怪他的墓碑上,镌刻着“浩荡英风”四个大字。
这样一位英雄,即使不是他的伯父,也应当将他的墓地找到,将他的遗骸带回。
我第二次见到吴缘,是在腾冲。2015年的4月中旬。
杭州一面,听吴缘讲述了吴家的抗日英雄故事,我被深深感动了,也有些震惊和羞愧。在此之前,我竟对故乡这位抗日英雄一无所知。而且,对杭州这样一批致力于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也一无所知。
我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向他们致敬。
最初我去腾冲,是想参加孙春龙他们组织的“接远征军将士遗骸回家”的志愿者活动。去后发现,参加此活动是要出境的,我不太方便;同时还发现,来报道此活动的媒体已非常多了,于是退出,索性继续采访吴缘。
吴缘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我到腾冲时,他已和志愿者一起出境到缅甸去了。我从网上得知,这些可敬的志愿者们,出境前在腾冲的国殇墓园祭拜了远征军的阵亡将士,并庄重许愿,要把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远征军将士的遗骸接回家。
回首看,远征军是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在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时,愈发感到这段历史弥足珍贵,愈发感到中国远征军的壮举值得后人敬仰和追忆。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永远缅怀这支英雄的部队。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让为国捐躯的英烈长眠异国他乡。
我没资格为志愿者们点赞,我只能向他们鞠躬。
吴缘也在祭祀的人群中,他的大个子很显眼。与其他志愿者不同的是,他此行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就是去缅甸北部克钦邦的首府密支那,把他的四伯吴其璋的遗骨带回家。
其实我和吴缘的交集,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
2011年3月,当时作为人大代表的我,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个建议案,《关于搜寻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迎接八万亡灵回国的建议》。提出“成立专门机构,尽快地全力地搜寻烈士遗骸,将八万亡灵迎回祖国安葬”。这个建议案,是在孙春龙的帮助下完成的,他当时已经辞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帮助老兵的公益活动中,其中就包括寻找远征军遗骸一事。
孙春龙告诉我,在缅甸仰光、曼德勒、密支那等大城市,到处都是日本人修建的慰灵碑、纪念碑,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日本人前往缅甸进行祭祀;在缅甸仰光的英军墓地,亦有英国官方派出的专门机构,进行墓地的管理和维护;台湾方面,马英九亦前往孙立人将军的墓前进行祭拜,孙立人曾是中国远征军的高级将领,这一信息显示,台湾方面对这段历史已开始关注。我们也知道,美国至今没有放弃寻找二战中牺牲的战士的遗骸,包括和中国军方签认相关协议。
我在建议案中将这些情况如实写入,并指出,优抚卫国军人是国家的责任,寻找并安葬烈士遗骸,是一个国家对为国捐躯者的最大尊重。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局限,致使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抗日老兵不能魂归故里,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纪念。今天,我们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日益强大、国际形象日益提升的国家,很有必要尽快弥补过去的欠缺和遗憾,将这一工作进行完善。
建议案提出后,得到了非常多的代表的支持,后经媒体报道后更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提交到两会后,民政部及时给我作了回复,表示国家即将启动相关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琼春日风雨中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戴复古是南宋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