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市清欠办“业务量”激增,每天每人要处理十几起案例。 (张一 摄)
本报2月7日讯(记者 谷青)市清欠办为农民工讨薪已持续数年,从而有效减少了恶意欠薪、讨薪等现象的发生,诉求表达、协作配合、排查治理、源头预防四项机制的建立健全也加大了为农民工撑腰维权的力度。然而,面对一些手持“白条”的农民工,不仅行之有效的清欠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就连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也无法将其作为受理依据。
“某年某月某日,工程完工,欠工资XXX元。”近日,来自江苏的建筑工人老杨拿着一张“白条”来到市清欠办投诉,工作人员对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后告知,如果联系不到“白条”上的签字人,这工钱很难讨回。
在市清欠办,这不是记者看到的第一起这样的案例。辛苦一年的血汗钱最终变成了一张白纸,也是大多数建筑工人都有过的经历。在老杨看来,拿“白条”很正常,不拿就等于放弃工资,“有总比没有强吧”。和老杨在同一工地打工的张某,已经从一名打工者变成了实际承包人,但每年年底拿着“白条”讨薪仍是他的必然遭遇。“开工时合同签得再严格,也难免出现偏差,有些工程到了年底资金周转不过来,就会拖欠工资和工程款,我们就只能拿着‘白条\’去讨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农民工往往“有活就干”,根本没有想到打工也要签订劳动合同,有的甚至认为签订劳动合同是对自己的约束;而一些实际承包人收“白条”则是为了以后还能接活,不想闹得太僵。
“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劳务纠纷和欠薪问题,我们帮助处理起来也很被动。”市清欠办主任周长玉告诉记者,“白条”给讨薪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接到拿“白条”农民工的投诉,清欠办工作人员会尽最大可能联系打条人及相关企业,但也有联系不到或企业不承认的情况出现。“即便是农民工想再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进行投诉,‘白条\’也不能作为受理依据。而想要降低这种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合同条款中的计酬方式、工资发放时间等重要条款,不要遗漏,责任清楚。我们最怕农民工拿着‘白条\’来,有些甚至连工地地址、施工单位都说不清,那样就麻烦了。”
据了解,在建筑领域,农民工持“白条”讨薪一直备受关注,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要归咎于信用的缺失。周长玉告诉记者,有的工程从开发商到承包商到实际承包人都缺少信用,最终风险就转嫁到了农民工头上。“一些开发商实力不够,资金不足,盲目立项,不履行施工合同,拖欠工程款,从源头上埋下了拖欠工资的隐患,还有一些是承包方低价抢标,拿到工程后偷工减料、赊欠材料费、拖欠人工费,把风险转移给下游的劳务企业、包工头,最终由农民工买单。”
记者连续几日蹲点发现,并非所有的农民工讨薪案都是合理诉求。有的讨薪表面是农民工在维权,其实质则是承揽工程者借农民工讨薪为名,讨要其工程款,一些农民工无意间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不过,多数情况下,作为弱势一方的农民工,讨薪都是历经索要无果后的无奈之举。对于这部分人群,市清欠办工作人员也会竭力帮助其解决讨薪问题。
新闻推荐
2月6日,春运进行时,动车组列车网络订餐配送员们人均日行2万步,开启送餐“急行军”模式。网络订餐配送员在站台等候。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在乘坐高铁列车时,可以看到有身穿深蓝色制服的人肩背手提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