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柳”源远流长,翻开卷帙浩繁的古代诗歌,浓浓的“柳”香便扑面而来。苏堤的柳,柳江边的柳,隋堤的柳,灞桥的柳;杜甫的柳,柳宗元的柳,柳永的柳,姜夔的柳等等。柳以其轻盈低垂,柔媚婀娜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蕴丰富的意象。
借柳表现意趣盎然的春意。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诗人集中笔墨于柳的花、色、叶,抓住一个“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晓畅,形象鲜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借柳表现依依不舍的浓厚感情。“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人们送别友人的缠绵情景。一般诗人以“柳”为意象入诗,皆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真是别具匠心。
借柳表现世事易变的人生感慨。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自我画像——“临风立马图”。他的另一首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一株枝条繁盛、舞姿优美的柳,却是荒凉冷落的处境,这分明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处朋党倾轧的诗人自己的写照。明诗人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历来诗人以“柳”入诗,但很少有人写到冬柳,而唐人陆龟蒙则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写的是在寒风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诗人自伤的情怀。
借柳的随风起舞讽刺奸佞之徒。唐朝诗人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纤柔轻盈、妖媚多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无耻的邀宠取媚的小人及腐败的朝政,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宋代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则以乱条狂舞、柳絮纷飞的柳的意象讽刺了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二》,伫立在中国诗坛中的风姿可爱的柳,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令无数文人为之陶醉。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在西昆诗人所宗尚的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其他诸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维《洛阳女儿行》“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杜审言这《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无不寄托着历代诗人个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以上皆是诗人借柳咏怀,借柳喻人,其实中华文化中“柳”的文化意象远远不仅如此。柳树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与中华文化的饮食与养生文化也紧密相连。春来柳先翠。绿柳是报春的使者,美的化身,那流绿滴翠的柳芽,更是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美食良药。记得还是孩提时,每到春天眼巴巴盼望的是吃母亲包的“柳芽团子”。母亲将采摘回来的柳芽放入开水锅中焯好后剁碎,再加上剁好的葱、姜、蒜末、细盐、小磨香油,搅拌均匀,用玉米面包成一个个团子。蒸熟后吃起来,比啥上等果子都香。用柳芽做菜,其风味独特。就是将柳芽焯后,拌上香油、盐、蒜末、姜末、黄酱或芝麻酱,也可加点醋,吃时,放入口中细嚼,微苦清香,别有一番滋味。若将柳芽蒸后阴干,可泡茶饮用,苦中微甘,清冽香纯,风味殊佳。
新闻推荐
黎青作一位朋友吐槽,近日他们到贫困村调研,偶遇某部门进村开展慰问活动。镇干部、村支书在公路边迎候,在村委会院内,十余名村民坐在背篓上,跟前摆放着一排米、油、棉被等慰问品。慰问车比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