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一位朋友吐槽,近日他们到贫困村调研,偶遇某部门进村开展慰问活动。镇干部、村支书在公路边迎候,在村委会院内,十余名村民坐在背篓上,跟前摆放着一排米、油、棉被等慰问品。慰问车比预定时间迟来半小时,某领导作了简短发言后,将事先摆放着的慰问品发给村民,随行工作人员手中的相机快门咔咔作响。短短数分钟的慰问仪式,村民却要等上一两个小时。(2月6日《人民日报》)
眼下,春节将至,各地慰问困难群众的活动又掀高潮。领导干部在春节之前去困难群众家中走一走,带些米、油、棉被等慰问品,送个红包,确实解了不少困难群众的一时之困。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慰问困难群众的时候,“形式主义”的“调子”很重,为群众所不喜:有的为了送少量的慰问品或慰问金,竟然几辆轿车开道,十几人作陪;有的到了困难群众家中连板凳也不坐一下,只简单地说上几句客套话,将事先准备好的慰问品“一发了之”,几分钟就算完成了“任务”;有的喜欢“作秀”,大搞“慰问仪式”,劳民伤财……
其实,慰问慰问,不但要“慰”,更要“问”,这才是“慰问”的初衷和目的。问什么?笔者以为,要“问需求”、“问思路”、“问发展”,做到“三问”于民。
其一,问需求。要问问困难群众家中还缺少什么,并“按需”给他们送一些生活必需品,才能真正“慰问”到位。其二,问思路。要多问问困难群众贫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多帮助他们想想来年家庭经济增收的思路,看看什么是适合其家庭经济增收的,并做好长远的规划。其三,问发展。光靠每年政府部门在慰问时送些钱物,并不能彻底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有可能会陷入“年年慰问年年困”的怪圈。因此,要使慰问活动达到目的,收到实效,就要变“输血”为“造血”,施之以策,授之以渔,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家庭脱贫。
总之,“春节慰问”要切忌“形式主义”,只有做到“慰”而有“问”,才能真正帮助困难群众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告别“慰问户”。
新闻推荐
农历新年(即春节),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间节日。兴业民间历来流传着大量的传统新年歌谣,为平民百姓所传诵、喜爱。不同的新年歌谣及习俗,往往是真实地反映老百姓心态的形象性的回声,以及对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