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陶制作工艺
苗族芦笙舞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直是六盘水市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保护与传承好凉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盘水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工作中心竭尽全力,创新方法,寻求新思路,风雨十余载,仍一直努力走在创新非遗传承的路上。
非遗传承人的现状
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完善和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六盘水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6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17名、市级69名、县级186名。这些传承人当中,70岁以上的有10人,40至69岁的42人,39岁以下仅9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主要以务农为生是其实际状况,很多技艺面临无人可传的尴尬。
比如非遗保护名录中“砂陶制作工艺”、“土法造纸工艺”、“火腿制作工艺”等较为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但由于“土法造纸工艺”受季节影响较大,且原材料不断上涨、年轻人价值取向的转变,导致现土法造工艺规模小、从事造纸人员不足的状态;“砂陶制作工艺”虽有砂陶厂,但是由于销量不大,制陶从业人员不多,规模较小,在销售上以出售实用型砂锅为主,具有艺术价值的砂陶成品由于会捏制的人员较少,也未进行包装设计,故还未形成规模性、生产性保护状态等等。
将非遗项目引进校园
为进一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六盘水市非遗工作中心积极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申报技艺娴熟的传承人的同时,以校内传承和校外传承两类进行较为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在县、区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传承人请进校园传授学生。该项工作主要是组织非遗工作者进校园,不定期到六盘水师院等高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六盘水地域风情文化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等讲座。还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传承非遗项目,将苗族芦笙舞、陡箐乡坪箐村苗族刺绣、钟山区第十七中学苗族芦笙舞、梭戛乡中心校苗族服饰艺术、鸡场坪乡中心校彝族搭体舞、新华乡小学铃铛舞、羊场乡布依族盘歌等项目引进校园,部分少数民族乡镇开设了双语教学班,传承人进校园,使非遗得以实现从小抓起,促进了非遗全面传承。目前,已经引进10多名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教习工作。
六枝特区梭戛乡将箐苗服饰艺术、布依族姊妹箫演奏艺术、苗族三眼箫演奏艺术也被引进校园,传承人不定期进课堂讲授项目的基本知识;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陡箐乡坪箐村等少数民族乡镇的部分小学都开设了双语教学班,将芦笙歌舞引入课堂;钟山区文体广电局将苗族芦笙舞作为德坞中心学校学习选修科目,并在学校设立民族文化办公室,主要传承苗族文化;盘县将传承人请进校园,成功将布依族盘歌、彝族搭体舞、彝族民歌、彝族海马舞、老厂造纸工艺、剪纸艺术等项目作为校园兴趣爱好班的主要选修内容;六盘水市民族中学还开办了芦笙歌舞培训班等11个项目。
另一方面,以布依盘歌传承人吴廷贵为代表的传承人,利用空闲时间将技艺传授给感兴趣的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制作非遗及传承人宣传专题片。把非遗技艺等拍摄下来,在电视台、电台播放,让更多群众直观地了解凉都非遗文化,提升传承人与市民的民族自豪感。
非遗保护纳入考核范围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健全非遗机构,加强业务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非遗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养一批懂业务、懂技术的非遗工作者,未有相关机构的区县,设置了相关机构,并适时邀请专家进行业务指导;落实监督机制,落实保障制度。
将工作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六盘水市各县区、乡镇政府,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和乡镇的目标考核范围,推行奖惩制度,彻底落实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培育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对具有保护价值,特别是即将灭绝的非遗项目,积极培育和壮大传承人队伍;并落实非遗进校园,保护双语教学工作。
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施了双语教学,实现民族语言传承,保护非遗传承的环境和氛围;加大非遗项目发掘、整理和研究力度,加强民族民间古籍、历史文献、相关文化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遗精品项目,比如“芦笙舞”、“布依盘歌”等,培养了一批懂技艺、会管理、懂市场的传承人,搞好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每年按一定比例推进传习所建设,并由各级财政负责传习所建设当年的经费,加强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
通过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促进项目传承的良性循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通过保护项目环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全力推进数据库建设工作,实施从文生态和文字形态普查调研及抢救性收集整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的全程、全景式收集整理。
以旅游带动非遗传承
六盘水市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量,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游,以旅游增加传承人收入。民族舞蹈、音乐和民族民间工艺品等非遗元素与旅游充分融合,创办了芦笙魂艺术团、野钟乡唢呐表演队、海坪彝族歌舞队等,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加强传统手工技艺市场培育工作,特别是妇女手工技艺产品的培育和开发,突出顶层设计,着力主体培育,加强资源整合,把发展妇女手工产业与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妇女手工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加强对以绣娘为主体的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指导各县、特区、区创建以苗绣为代表的120余个商家,培养5000余名优秀绣娘,为绣娘发放贷款500余万元,带动了广大妇女居家创业。
建设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空间,使非遗传承人得以在固定的场所传承非遗,已经建设水城玉舍海坪彝族文化园、六枝陇脚布依族生态园、盘县淤泥乡麻朗垤村彝族文化园、月照乡马坝村、南开乡“苗族文化园”、淤泥彝族文化园、梭戛苗族文化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文化园”、“生态园”,已经成为当地乃至影响到周边县市的重要文化空间。
建立相关奖励机制
非遗中心还建立了相关奖励机制,每年对传承得好且成绩突出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
据了解,六盘水已经出台《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扶持实施方案》、《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所建设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分别明确了传承人和传习所在扶持和建设方案的经费补助的有关规定:对市级以上传承人每年给予5000元的奖励经费,对传习所建设当年给予20万元以上的建设经费。方案的实施,将使传承人安心传技;传习所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传承人技艺交流、推广、传承提供了平台。各个县(特区、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传承人保护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
六盘水市文广局还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种演出,以成立民族文化文艺团体为载体,在凉都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成立一批民族民间文艺团体。如今,南开乡小花苗芦笙表演队、青林乡海发村的小花苗芦笙表演队、月照乡马坝村歌舞队、月亮河布依族文艺表演队等,在“凉都消夏文化节”、“南开苗族跳花节”、“海坪彝族火把节”,“六月六布依族歌舞节”等大型活动期间,开展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展演,进一步调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了传承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升了非遗影响力。并通过“中国贵州首届彝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六盘水赛区选拔赛\’”等多项活动,发现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发现手工技艺绝活、原始古朴的音乐曲调、歌舞等古朴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承人。
2005年以来,六盘水市的传承人(民间艺人或能工巧匠)及民族文艺队伍参加全国、全省的比赛及活动中均有很好表现。六枝特区梭戛苗族歌舞《果山果者》、盘县《彝族歌舞组合》获得多彩贵州比赛银瀑奖、2015年梭戛苗族《打亲》获群星奖;水城县农民画参加各类比赛中有20余幅作品获金奖,其中有8幅被收藏在国家级的各类博物馆中;六枝特区布依族姊妹箫演奏、盘县唢呐演奏在2011年全省器乐比赛中均获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六盘水市组织了300余人的传承人及民族文艺团队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整理
新闻推荐
2月6日有河南省淅川县教师向中国青年网反映淅川县中小学本学期期终考试试卷与邻县西峡县试卷雷同,造成考试泄题。对此,当地教育部门“深表歉意”。2月6日,淅川县一位小学二年级教师告诉记者,自己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