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新春日近,春运渐忙。把时间的纵深拉长,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春运,我们能发现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变迁一:从1亿到近30亿,规模扩大30倍
翻阅新中国春运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954年。
春运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焦点,还得从改革开放开始时算起。改革的春潮让中国人口得以大规模流动,收入的提高让人们有闲钱旅游,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1979年,我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一票难求”成为此后每年春运的焦点。
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
变迁二:时速从40公里到350公里,高铁压缩时空距离
经历过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春运的人不会忘记绿皮车。那一节节车厢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也承载着归家路途的艰辛,不仅仅是车厢的拥挤,还有走走停停缓慢的速度。那时,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
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0公里的距离,几十年前几乎要一天一夜,现在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高铁将时空距离大大压缩。
变迁三:从“小窗口”到“大数据”,颠覆购票方式
“买票”是几十年来春运永恒的主题。但如何买票这些年有了天壤之别。
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副主任黄欣以前在广铁集团工作,2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春运客运服务。据他回忆,那时广州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
现在,互联网包括手机APP售票量占总售票量的六成以上,大城市超过八成。
变迁四:从“战场”到“机场”,候车环境天壤之别
“就像打仗一样,在车站几十天不能回家,每天在车站广场和候车室疏导人流,生怕出事。”每当提起当年的春运,已经退休的北京西站原党委副书记姚鸿仁仍然心有余悸。
当年春运时的火车站犹如“战场”,让现在坐惯了高铁的人难以想象。如今的高铁车站已经跟机场差别不大。
变迁五: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互联网+”上列车
火车吃饭是个大问题。过去的绿皮车,能上去已经不易,要想在车上吃上热饭热菜是件奢侈的事儿。随着乘车环境逐步改善,人们能吃上列车供应的盒饭,更多人选择自带干粮。
据一些退休的铁路列车员回忆,那时带什么的都有,有带烙饼大葱的,带饭盒的,后来带面包、火腿肠、方便面的越来越多,条件好点的甚至带上烧鸡啤酒。
现在,列车上的盒饭越来越丰富,从15元到七八十元的都有。去年夏天开始,铁路推出了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人们在高铁列车上的餐饮更加丰富了。
变迁六:从“锅碗瓢盆”到“快递上门”,行李越少越轻松
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回家,总要带上行李。这些年,人们的行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往前倒十年,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里,那种“你挑着担,我牵着孩儿,锅碗瓢盆和铺盖卷全带上”的镜头到处都是。
如今,春运中,人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轻,步履也不像以前那么沉重。
据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监管研究处负责人介绍,现在越来越多人提前网购年货,人还没到年货先到。
(据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新闻推荐
中国国家博物馆6日推出“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300余件(组)由徐氏家族创作的木偶艺术精品在开展第一天便吸引了大量观众、特别是小朋友驻足观赏。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我国民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