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福满因满头“冰花”赶去上学走红网络,社会各界纷纷捐献爱心。不过,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有网友发帖称“捐赠机构收30万元善款,‘冰花男孩\’仅得500元”。对此,鲁甸县教育局局长陈富荣回应称,目前王福满家所收捐款约为8000元,来自全国各地的所有捐款已达30万元左右,将被用来救助更多类似学龄儿童。
(1月17日《新民晚报》)30万元的善款,到“冰花男孩”手里的仅有8000元左右,善款究竟去哪了?莫非进了个别人的腰包?
网友有类似的质疑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截留善款的案例已数见不鲜。
鲁甸县有45个边远贫困学校,像“冰花男孩”一样的娃娃不计其数,若把全部善款毫无保留地交给“冰花男孩”,对于解决当地学生的教育、生活困难,并非最佳方案。
鲁甸县已对海拔2000米以上的学校,每个教室安装了两个取暖器;对海拔2600米以上区域的学校,按照每个学生1顶帽子、1件棉衣、1双手套、1双鞋子的标准给予保障。看到这些工作,相信没人会再去质疑当地教育部门的善意和爱心。
网友仅凭“捐款30万元仅收到500元”这种只言片语,就对当地进行言语上的“狂轰滥炸”,脆弱的信任是否值得当地反思?
另外一个问题是,善款的去向是否应该尊重捐款者的意愿?即便当地教育部门的使用方案更科学,若捐款者本人对“冰花男孩”情有独钟,是否应把这部分善款送到“冰花男孩”手上?
虽然当地现已说明了善款的去向,将善款用来救助更多类似学龄儿童,打消了网友的顾虑,但一波三折的曲折经历,映射出慈善不公开造成的创伤。
如果当地在支配善款之前便进行公示,对工作打算向捐款者解释地一清二楚,也不至于落到现在好心办了“坏事”的境地。
问题造成以后,对当地来说,只能依靠事后的信息公开来证明没有辜负捐赠人的善心,重建信任。补救毕竟是补救,如果问题一开始就没有发生,那当然是更完美的状态。
信息公开、及时回应舆情,仍是慈善捐助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不至走样的基石。若能通过“冰花男孩”事件的圆满解决,给予公众积极参与慈善捐助的信心,有望形成可喜的多赢局面。
慈善组织不仅仅要注重善款使用的事后透明,在公开募捐活动前,同样要清晰做好规划并提前发布。民众无需妄加揣测慈善组织的初衷,但慈善组织也要注重信息的全面发布。面对公众的善心,慈善组织要更用心地去尊重和呵护。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公兵)记者15日获悉,为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由北京体育大学牵头组建的中国极限运动四支国家集训队日前成立。参与本次集训的攀岩、冲浪、滑板、小轮车四个奥运项目的优秀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