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冬天,夜间12点,本该是一天中最寂静的时刻,深圳某三甲医院的儿科急诊室门口却嘈杂若菜市场。病人实在是太多了,儿科医生贺兰希(化名)不得不加快问诊速度。这一晚贺兰希在急诊科看了近300个病人。(1月16日《时代周报》)
“一晚上看300个病人”彰显了医生的职业精神,但是这对医生而言几乎是透支体力极限,对于病人而言,即使医生一晚上时间全部用于看病,每个病人能“摊”到的时间恐怕也只有几分钟。“快切萝卜不洗泥”,如此“快诊”看似效率高,诊疗质量却让人难以放心。另一方面,医生疲惫很容易导致情绪焦躁,有时病人多问了几句,不少医生就不耐烦,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一晚上看300个病人”,一方面是儿科医生的“资源”整体稀缺,“僧多粥少”,另一方面也与“有病去协和(医院)”的就医心理有关,知名医院人满为患,不少普通医院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这样的状况更加剧了大医院儿科的诊疗压力。
儿科医生紧缺是因为效益差、风险高,“费力不讨好”,导致医学生不选择儿科专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恢复儿科专业的本科招生是解决办法之一,但是根本办法还在于改善医生待遇。
当然,培养儿科医生、改善待遇吸引医学生到儿科就业,不可能立即见效。就当下而言,引导患者自觉分流、就近就诊尤为必要,既减少就诊过程中不必要的周折,也使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如果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能够承担相应的治疗,三甲医院乃至大医院儿科医生的压力也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新闻推荐
编者按: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办公桌上的台历都更新了,2018年,就这么不可阻挡地到来了。回眸刚刚过去的2017年,多家媒体、出版社、机构、个人等都在盘点2017年度好书,那么,问题来了:有哪些好书让人过目不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