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哲西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经过十八大以来五年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四风”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时仍需看到,面上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基本刹住,但呈现出隐形变异、窥测反弹的新特点,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比较突出,影响政令畅通,成为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执行的“拦路虎”。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推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开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必须深挖根源,找准“病灶”。
根源 1 政绩观扭曲
俗话讲,“无利不起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之所以总有党员干部想方设法为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往往能够制造出好看的“政绩”。
党员干部重视政绩,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只重显绩不重隐绩,只练唱功不练做功,只作秀不做事,抓工作只要“短平快”不要“长远实”,更有甚者还弄虚作假,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蒙蔽群众、欺骗上级。
对这些为了博眼球、显“政绩”的现象必须仔细甄别,坚决说“不”。
根源 2 懒政怠政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生,与一些党员干部懒政怠政密不可分。比如,某地治理交通违章,为图省事,对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一禁了之,又拿不出有效的替代办法,给群众出行、物流运输造成很大麻烦。
懒政怠政归根到底与缺乏担当精神、欠缺担当本领有关。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强调“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求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狠抓落实本领等“八大本领”,认真贯彻这些要求,才是消除懒政怠政类形式主义的不二法宝。
根源 3 “官本位”思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甚深,与传统文化糟粕的流毒有着密切关系,这当中,“官本位”思想和“面子”文化影响最深。
官僚主义自不必说,无论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高高在上,还是作风霸道、迷恋特权的目中无人,都折射出权力的任性。此外,“讲面子”“好面子”等思想深深根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宗旨,旗帜鲜明地把“官本位”思想糟粕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同时,面子固然重要,但没有“里子”的“面子”根本就是“无皮之毛”,无论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还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形象,都不单单是靠面子撑起来的,都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基础之上,“装门面”“撑场面”的“假把式”最终都会沦为“遮羞布”。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构筑起抵制“官本位”思想和“面子”文化的堤坝,才能最大限度削减此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存在的土壤和空间。
根源 4 发现难、监督难
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还在于形式主义的界线往往不是那么明晰,甄别起来有一定困难,给监督和问责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形式主义者往往又会摆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披上各种各样“政治正确”的外衣,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尽管这些“障眼法”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但在客观上增加了形式主义被发现的难度,造成监督难以及时到位,这让形式主义的想法、做法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始终存在市场。而且,有时候形式主义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并不直接,这不仅带来监督的滞后,追责也难以及时跟上。由此一些党员干部索性平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听之任之,监督和处罚都没有动真碰硬,甚至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怪圈之中,客观上纵容和助长了形式主义。
根源 5 官僚主义催生形式主义
有人说,形式主义的发生,有时是被官僚主义给“逼”出来的,不无道理。有的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不调查、不研究,拍脑袋决策,提出的要求、制定的政策脱离实际,在执行时下级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
“一天接待9拨领导,有督查组、调研组、检查组、考察组、采访组,各级来的都有”“一个小村一年用了三箱多纸,绝大多数都用在打印上级单位要求的各类表格上”……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名目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根本的还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漠,缺乏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按照十九大部署要求,不断把作风建设往纵深推进,尤其是从源头上校准党员干部的思想航标,让“关键少数”带好头、作表率,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才最终可期。
新闻推荐
让人纠结的铁门和栅栏,代表着千千万万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心墙”。对此曾有过文件,提到城市建设管理要推行街区制,形式是“推倒围墙”,目的是推动开放共享的理念。时至今日,除个别城市的个别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