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花事》作者:谈瀛洲/文,孙良/图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一
墨兰又称“报岁兰”,因为它总是在新年来临之际开放。
以前读种花书,想透过文字来弄懂春兰、蕙兰、建兰、墨兰这些不同兰花之间的区别,可一直搞不清楚。后来陆续每种都有了一两样,区别显而易见,所以什么都需要实践。
总的来说,春兰的叶子短而细,蕙兰的叶子长而细,建兰的叶子宽而短,墨兰的叶子则宽而长。当然,因品种不同,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几种兰花除春兰是一箭一花外,其余都是一箭多花的。开花的时节也不同:春兰是早春开,蕙兰是仲春开,只有墨兰是过年前后开。
二
我想找到墨兰这个名称的来源,可是手头的几种种花古籍里都没有,连黄岳渊、黄德邻父子所作的《花经》中也没有。
但在明簟溪子(冯京第)所辑的《兰史》一书中,在《建兰》一节下提到过“献岁兰”:“建兰以福建得名,而楚粤山谷皆生之……又有献岁兰,元旦开花。”
在郑同梅所著之《莳兰实验》中,也在《建兰》一节下有数处提到“报岁兰”:“福州气候,素心兰发新叶在春季,报岁兰则在夏季。素心兰花期为五月至八月,报岁兰则入冬抽箭,腊底舒蕊,盛开于元宵前后。”“报岁兰开于春初,故谓之春兰,叶阔花紫,素心者极罕见。”
郑同梅为湖州双林镇人,生卒年不详。《莳兰实验》的手稿在1955年时为沪上书画家与爱兰人沈剑知(福建侯官人,沈葆桢曾孙)从杨怀白处抄录。沈写道:“余家有素心报岁建兰,名曰‘玉蕊\’。建兰开于秋者,以龙岩素为最;开于春者,俗名报岁兰。以腊底已舒蕊也,常种皆深紫色,江南谓之‘墨兰\’,若纯素者,极珍罕。”
由此可见墨兰原来又称作“献岁兰”“报岁兰”,而且被视为“建兰”之一种,因为普通品种颜色深紫,近于墨色,所以在民间被称为“墨兰”。
三
墨兰喜暖,多产于广东、福建等地,上海也可以种,只是冬天要放在室内,要注意防寒。
去年3月底的时候气温一下升高,有一天最高温度竟达29℃,我想这该可以把墨兰搬出室外了吧。没想到过几天冷空气回潮,气温一下跌回10℃以下,墨兰的许多叶子立时呈被开水烫熟状:冻坏了。
一直盼着它能长出新叶,来代替被冻伤的老叶,可新叶到了五六月还迟迟不发,不免心急——查了书,知道墨兰叶要到夏天才发,才略心定。
到七八月,墨兰果然冒出许多翠绿的新芽,慢慢长成许多油亮的阔叶。
到了12月初,我就急急地在墨兰的叶间寻找花箭了——按说再过一个多月,就要开花了——可是没有。心想它毕竟在受冻后元气大伤,不开花也是正常的,大不了再种一年吧。到了12月中旬,浇水时却突然发现墨兰已长出花箭,而且已有十多厘米高!长得真是神速啊!
肥嫩的花箭,在花苞伸长之前,看上去就像一支支芦笋般。有时我在想,剪下来应该也很好吃吧。唐代的李商隐在《初食笋呈座中》一诗中写道:“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也就是说,帝都里的山珍海味多得很,为什么要剪下这幼嫩的竹笋,毁灭了它长成凌云的竹子的抱负呢?笋还有人不舍得吃,我又怎么舍得吃这墨兰的花箭呢!
不过花以前是有人吃的。也是簟溪子在《兰史》中的《建兰》一节中记道:“花可点汤,以盐梅干榨取汁,名曰‘梅油\’,用浸鲜花。……乃投茶盌,花色如新。”
四
花箭很快长高,一株叶子比较短的花箭长到有六十多厘米高,一株叶子更阔、更长的花箭长到有近一米高。一个个花苞的花柄也慢慢长长了,还没有开花,许多花苞的“腋下”(也就是花柄与花箭的相连接处)已经带着一滴晶莹的蜜露,只是很小的一滴,在阳光下透明闪亮,这就是“兰膏”了。
有的兰书把“兰膏”写得很神秘。爱兰人“清芬室主人”在《艺兰秘诀》一书中写道:“花自排铃后,花柄与干之相接处,有露珠一点,晶莹可爱,是名兰膏。此膏即花之精华,最宜爱护。凡花之香味、花之色泽,皆在此一点有无露珠。兰膏存,则色艳而香浓;兰膏失,花即暗淡无色,香味亦因之减少。”
为了搞清楚兰膏是什么,我曾试尝过。用小勺子碰到它的时候是黏稠的,并不是水;舔到舌头上也是甜的,证明这是蜜露,并非露水。
在我看来,兰膏也没有那么神秘;它只是兰花用来吸引蜂蚁来给它传粉的东西罢了。它们干了活,总要给它们一点奖赏,这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一种默契。墨兰之所以在开花前就开始分泌蜜露,我想是为了让昆虫养成时时来“巡视”它的习惯。这种情形,在芍药上也可以看到。芍药花在开放之前,花苞上也常常有一滴滴的蜜露分泌出来,我曾亲眼看到蜜蜂和马蜂前来采食。
五
以前一直听人说兰花难种。实践后,发现兰花并不难种,尤其墨兰还真是很容易开花。
墨兰在去年买来的时候带着花苞,在花盆里种好以后,因为室内温暖,没几天就一下子全开,屋子里香了两三天。之后便不怎么香了,但花还是维持了好几个星期。
今年它的花在花梗上从下往上次第而开,最长的一根花梗上,我数了下共有19朵花,超过据说每梗能开18朵花的建兰名种“龙岩十八开”了。但因次第而开,就闻不到那么浓的香味了,只有把鼻子凑近才能闻到,但香的时间也长了。
与其香得浓烈而短促,我宁愿它香得淡雅与悠长。墨兰这一朵一朵往上开的花,也带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吧!
新闻推荐
太极芋泥。“太极芋泥”在福州小吃中享有盛誉,美食园制作的“太极芋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