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1636年立校,作为世界顶尖名校,哈佛不拘泥于政治或宗教,只与真理为友,在精神上和实践中引导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鼓励他们为终极目标和信仰不断求索。今年1月8日,伊利集团掌门人潘刚受哈佛大学的盛情邀请,第三次登上讲台,为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180多位企业高管授课,用“中国智慧”征服了课堂。
伊利发展令世界瞩目 两度入选哈佛教学案例
曾几何时,哈佛大学的经典案例大都来自欧美国家企业,而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不断成长,像伊利这样的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哈佛的教学案例中。
时光倒转20年,当时伊利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潘刚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创新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带领伊利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国乳业的领军者。伊利的发展,引起了哈佛大学的关注。由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麦伟略领衔的研究团队,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伊利的发展之路,并在2007年完成了《伊利:中国乳业的领军者》案例,成为了哈佛大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伊利也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第一个进入哈佛案例库的民族品牌。年仅37岁的潘刚受哈佛邀请为MBA学员授课。在被哈佛学生问到伊利成功背后的秘诀时,潘刚回答:“伊利的成功秘诀都藏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无论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质量管理“三条线”,让外国供应商惊叹的1000多项检验项目,还是“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和“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这些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恰恰是潘刚付出了最多心血的地方。
哈佛大学麦伟略教授表示:“一个没有任何垄断资源的企业,在内蒙古这样一个远离一线市场的地区,把牛奶这种营养、健康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并在短时间内达到400%的增速,这是一个奇迹!”
“中国智慧”让哈佛叹服 共同推动全球农业发展
2017年潘刚再次受邀步入哈佛课堂。他,风趣幽默,尽显中国当代企业家风采。他用商业的力量、通过创新来推动全球化发展、实现各方共赢的新思路得到了广泛认可。此时的伊利已经从中国乳业的领军者成长为全球乳业8强、亚洲乳业第一,近十年平均增速达到30%左右。
这十年里,哈佛大学仍然在关注伊利的发展。2016年,哈佛大学专门委托费正清教授的关门弟子柯伟林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和研究伊利的国际化战略,完成了《伊利集团:打造全球化乳业公司》这份案例,并再次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案例。
时隔一年,潘刚第三次步入哈佛课堂。面对来自40多个国家的180位全球企业的高管,潘刚的眼光也拓展到了更远的地方。他认为,在由政府、龙头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黄金三角”的带动下,中国农业持续转型升级,类似乡村观光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开拓了全球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如何把握中国市场机遇”话题,潘刚的“ADD”,即“品质至上”(AllforQuality)、“多元需求”(Diversifieddemand)和“深度体验”(Deepexperience)解析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他提出的搭建“全球农业合伙人平台”的倡议,更是得到了高度认可。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对于潘刚而言,无论是伊利两度入选哈佛案例,还是他三次走上哈佛课堂,都是他登高路上的一个个脚印和一次次新的起点。相信在潘刚这位掌舵人的带领下,伊利将继续扬帆远航,让世界共享健康。唐明军
新闻推荐
海外网1月12日消息,近日,万豪在给会员的邮件中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西藏列为“国家”一事不断发酵。在万豪连番道歉后,达美航空、ZARA、美敦力也接连被网友举报出现了同样的错误,被质疑为“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