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在朋友圈走红。照片里的男孩,是云南昭通鲁甸县三年级学生王福满。照片中,因小男孩在上学路上冒着低温赶路,头上挂满了白色霜花。
据新华社报道,小男孩所在的学校海拔达2850米,入冬早、气温低,冰凌天气多。距学校最远的学生要早上五点半起床,步行三小时山路上学。而王福满家距离学校大约4公里多,平时都是走路一个多小时来上学。照片走红后,社会各界纷纷向小男孩所在的学校送去捐款。
翻山越岭去上学,是因为家附近没有学校
“冰花男孩”是许多高寒贫困地区求学孩子的写照,然而这也引起了诸多思考:近年报道山区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的新闻仍屡见不鲜。他们上学需要长途跋涉,究竟是何因所致?2012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指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学校进城”后,导致了学生的“上学远”问题。
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波动的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01年后,全国农村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1年《决定》颁发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数量锐减。在2006、2012和2016年国家机关曾下发过三次通知意见。指出了撤销合并中的“一刀切”问题,并反对盲目撤并学校。然而近年农村学校数量仍在下滑,2016年,农村初中、小学数量相较2001年都减少了近四分之三。而相对的,县镇的中小学在2005年后,数量有明显增加。
至少五十万农村学生上学徒步超3公里
为了检测国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效果。2013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其中统计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上学时间和学校服务半径的变化。调查显示,仍有4%的农村学生,需徒步3公里以上就学;70%的县学校服务半径从2006年到2011年明显增大;所有学校平均服务半径增加了近两公里左右。
学生距离学校物理距离上的增加,也带来了学生上学时间上的延长。由于全国各地地形,交通方式差别极大,因而各地农村学生花在上学路上的时间有一定差异。目前国家审计署和教育部的文件提到,学校服务半径不超过2.5公里,最远不超过3公里。而上学步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若乘车,乘车时间不应超过40分钟。
根据赵丹等人的论文《农村学校撤并对学生上学时间的影响》,作者证明了学生上学时间增加的因素:除了学校撤并外,学生家庭所在地接近山区、没有家长接送、家庭经济困难,也会导致学生上学时间增多。
针对这种情况,论文中提出,若家校距离过远,学生步行时间超出0.5小时,教育部门应采取配套措施,如提供校车服务、建设寄宿学校等。然而,根据审计署2012年的统计,在调查范围内的两万多所农村学校中,仅7%的学校配备了校车。而在寄宿学校方面,有36%的生均宿舍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的3平方米标准。部分学校宿舍空间拥挤、条件简陋、管理服务能力不足。
新闻推荐
救援现场据荔枝新闻客户端1月12日消息,1月12日16时14分,南京市119指挥中心接报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888号金鹰世界楼顶空调外机发生火灾。16时23分,南京消防到场展开救援,16时45分,现场明火被扑灭。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