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姚大盛
近日,杭州市民政部门对外公布了全市53处临时避寒点的地址、联系人和联系电话,表示有需要的人可以前往临时避寒点接受救助,避寒点还会提供棉衣、棉被、食物和饮用水等避寒物资。此举一出,就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称杭州这座城市真是爱心满满。但尴尬的是,杭州之声的记者随后进行了暗访,却发现情况和事实大相径庭:公布的避寒点缺少物资或根本没有;24小时值班点没有人在;24小时联系电话没有人接;值班点工作人员对救助事宜一问三不知……仅萧山区1个点各种取暖物资齐全,且有值班人员及时接听了电话。(1月9日《杭州之声》)
诚如媒体记者感叹的那样,如果这是一场考验杭州寒冬送温暖的考试,除了萧山,其余城区的成绩单上除了不及格,还有三个词:愤怒、遗憾、伤心!说起来也难怪,原本设立临时避寒点,配齐配足棉被、棉衣、食品和饮用水等救灾物资,做好24小时值班值守,足以让那些生活无着落,身边无人照料且生活难以自理,抑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流浪未成年人、危重病人、疑似精神病人在这数九寒冬里,得到及时的救助,也肯定会成为暖心利民工程里的一个“示范性”举措。
然而,事与愿违,从记者突击暗访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临时避寒点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大冷天的,说好的满满爱心、临时救助等措施大多“雾化”了,留下的只是杭州市民政部门粉饰太平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及一地鸡毛。这实在是令公众惊叹“猜中了开始,却想不到结局”。
不得不说,杭州市民政部门对外公布的全市53处临时避寒点的地址、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主要目的想必就是能及时发现并救助那些真正需要的城市生活无着落者,以免出现“路有冻死骨”事件。或许,真正使用临时避寒点的城市生活无着落者并不是很多,可一旦派上用场,往往会给求助者一个临时的温暖的家,甚至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是,新建的临时避寒点居然成了“画饼”,给予避寒求助者的承诺是口惠而实不至,所谓的爱心也只是在半空聒噪,未能落地,以至于相关部门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说明原因。对此,相关部门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没有反思,抑或是不能没有问责。
眼下,临时避寒点的举措既然已经开了头,就得扎扎实实落实下去,尤其是后续管理措施必须跟上,更要持之以恒,做细做实。否则,摆一摆花架子,最终势必冷了公众的心,也有损自身单位形象,还有可能会被严厉问责。数九寒冬里,希望当地这项暖心工程能够尽快“回温”。
新闻推荐
黄河源头玛多县境内的湖泊。本文图均为人民日报图车行青藏公路,沿途常能近距离邂逅高原精灵藏羚羊。曾经的盗猎之地,如今已恢复平静。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保存着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