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
《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十分明确地把老子将要论说的道与名,同前人的常道与常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那么,何谓常道与常名?老子的道与名又是指的什么?
《道德经》的问世,正是在我国自夏商至春秋时期。春秋初期以来,一批政治家如范蠡、伍子胥、史伯、管子等,坚持《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合理因素,从“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盈必毁,天之道也”“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朴素辩证法方面,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说”“阴阳二气说”“水本原说”等朴素唯物主义方面,以说明宇宙生成和演进、世事更迭和变化,面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老子继承前人而超越前人,博综勾稽、集其大成,独树一帜直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明于此,下面我们就不难说清楚前人的“常道”与“常名”,老子的“道”与“名”各是何指谓。
紧接着《道德经》开头两句,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显然,老子继承了前人关于宇宙本原的哲学命题,却又推出有与无这一最高抽象的对立概念,对宇宙本原加以思考和界说,取代了“阴阳之道”“五行说”之道和“水本原说”之道。那么,道是宇宙本原吗?千百年来,古今中外,都以为老子的道就是指宇宙的本原,其实大谬也!其所以大谬,就在于本不该却严重忽视了老子的一段画龙点睛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第二十五章)简单地说,老子认为宇宙本原字道名大。何谓字道名大?这就触及到最最关键而必须弄清楚的地方。
经查阅《辞源》:“大”——“夫体必本于大。谓天地未分,天地之元气也。极大曰天,未分为一。其气极大而未分,故曰大也。大读若太。”(第一部丑集大部一百九十五页)至于“字”——“表字也”,“男子二十冠而字。字者,表其取名之义也。如孔子之子曰鲤,字伯鱼。是也”,“依类象形曰文,形声相益曰字。”(第一部寅集子部第七页)以此不难明白,老子的“道”是表“大”即元气之形声,不是元气本身,却是与物质性元气密不可分,可引申为从属于物质性元气的固有属性。物质性元气是宇宙的本原(因“大”读为“太”,亦称太一、太极、无极),而“道”是其固有的属性。以此,可以确准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并且不难理解和确准老子排斥天帝、主张从属于物质性元气的“道”居于“象帝之先”(第四章。其意是:想象中的天帝之先)的无神论立场。
那么,作为宇宙本原之元气的固有属性的“道”是什么?结合《道德经》反复地大量地对“道”的表述,我们不难体悟:老子的“道”坚持和继承了《易经》中“一阴一阳谓之道”,而又突破了仅用阴与阳这一特定的相矛盾相对立性用语,用以界说事物的局限,上升到普遍意义上,全面系统地加以运用。“一阴一阳”的实质是什么?“矛盾”也!即是说,“道”即指“矛盾”,或矛盾法则、对立统一。尽管《道德经》中没有明确概括和抽象出矛盾、矛盾法则、对立统一之概念的专业用语,但是老子对其有所意识和直觉是非常清楚的。老子的非常道之“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矛盾、矛盾法则、对立统一这样的专业用语。反过来说也一样。大道至简——对立统一也,矛盾也!这就是作为宇宙本原的物质性元气的固有属性——辩证本性。
老子论道,显尽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一无经院哲学的繁琐,二无书斋哲学的书卷气,三无纯理念逻辑推演的教条。老子哲学的直觉性思维,着力于转识成智、经世致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其落脚点是人,强调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论道,由此转向“人之道”。其视角广泛涉及治国之道,修身之道,养生之道,乃至社会历史之道。其影响后世中华民族政治、伦理、艺术、兵法、哲学、医学、宗教、语言、社会理想等二千多年,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根柢、智慧的根本。且其影响亦早已走出国门,广泛影响东亚、南亚诸国,和欧洲如法国、德国的文化思想界。
老子认为:“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第三十五章)的确,大道至简,什么对立统一、矛盾法则,什么有啊无啊、阴啊阳啊…说起来枯躁无味,对于常人来说,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一旦开窍和掌握了,应用起来却其妙无穷、其用无穷。
老子所言为“道”——言出了中国智慧、中国本色,大气、简约、神圣!“道”之内涵:一阴一阳,负阴抱阳,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矛盾法则(乃至一分为二,两点论……),简明、至深、至真!
新闻推荐
11月21日晚,中央决定对鲁炜涉嫌严重违纪进行组织审查的消息公布后,中央网信办分别于当晚和22日上午召开室务会和全办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中央决定精神。一致认为,中央决定对鲁炜涉嫌严重违纪进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