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的散文富有文趣之美,字里行间充溢诙谐幽默,三言两语道尽人生哲理。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寂寞是一种清福。”……他笔下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初看极其平淡、其实字字皆有其用,讲的是简单道理,却耐人寻味。
冰心曾评价他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才、情、趣”三字,可谓是梁实秋先生波澜壮阔一生的最好写照。
30年前的11月,梁实秋先生逝世。30年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翻译成就与淡雅文风。
翻译界的“一座丰碑”
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梁实秋,1903年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曾使用过秋郎、子佳等笔名,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八年期间就已经在文学创作方面脱颖而出,发表了多篇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及翻译作品。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梁实秋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7种。1967年,梁实秋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他被称为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最开始翻译时,梁实秋甚至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据梁实秋回忆:“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读过《哈姆雷特》等几个戏,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上过哈佛的吉退之教授的课,他教我们读了《麦克白》与《亨利四世上篇》,同时看过几部莎氏剧的上演。我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仅此而已。翻译莎氏全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梁实秋之所以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方面是对莎剧的酷爱,另一方面认识到确实有必要把它翻译到中国来。他在翻译时坚持“保持莎氏原貌”,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以反映当时英国的风土人情。
余光中曾评价,“成就如此的赫九力士大业(Herculeantask),五四以来只有梁氏一人。”有学者称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座丰碑”,其译文质量是“第一流”,与傅雷是“两岸译界两巨子”。
到了晚年,他编写了《英国文学史》(约100万字)一书,该书姊妹篇《英国文学选》共三大卷(约120万字),收录了梁实秋翻译的在英国文学史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厚达2000多页。诚如余光中所说,“就算他一本莎著都不曾译过,仍然可以翻译成家。”
平和中正的“幽默感”
散文文风睿智幽默
除了翻译家,梁实秋散文家的身份也极受我们尊敬。梁实秋一生中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梁实秋的文风诙谐幽默,为人称道。在那个时代,梁实秋、林语堂、老舍三人都被认为是文风幽默的作家。如果说老舍的幽默是通俗化的“好玩儿”,梁实秋的幽默则平和中正,温柔蕴藉。
散文《有一种没教养叫“旁若无人”》讲述了一位在电影院中“忘我”抖腿影响他人的先生。对此,梁实秋是这么描述的: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他的文笔犀利诙谐,将这种自私的不良教养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拍案叫绝。
除此之外,梁实秋热爱生活,热爱美食,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从老北京到西雅图,梁实秋在经典散文集《雅舍谈吃》中细数各种美食,有酒楼饭庄的招牌菜,又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和家常菜,可谓琳琅满目。
他的女儿梁文茜在回忆父亲时写到:父亲性格幽默,文章也是。住在重庆北碚的雅舍期间,他写了大量散文,内容都来自日常生活,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读者非常喜欢。后来结集为《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出了30多个版本,被译成多国文字。
梁实秋的文字本就睿智幽默,妙语连珠,充满了闲情逸趣,写起美食来,更是引得读者纷纷表示看得馋涎欲滴。对于梁实秋的文字,韩寒就曾在采访中表示,“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而美学家朱光潜曾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武汉电(记者黎昌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发病率极高,风湿性关节炎更是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从老人到儿童都有可能患上关节炎。目前,全世界关节炎患者有3.55亿人,我国有各类关节炎病人1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