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非遗”项目成功植入景区,实现景区发展与“非遗”项目繁荣的互利共赢,是今后亟待引起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山西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逐渐显露。诸如景区游览方式单一,旅游产业缺乏全省总体规划,各地雷同、重复建设的景区过多等。旅游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需要增加新的动力来推动其发展。
根据文化部门公示,山西省共有15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扩展项目 444个,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多如牛毛,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竞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
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每年需支付数百万元的资金去保护这些“非遗”项目有人发掘、展示、继承、保护,但远远是杯水车薪,很少有人想从事“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承,“非遗”项目缺乏物质化的载体,缺乏展示的空间,缺乏继承的人选。
目前,山西省旅游产业由文物旅游管理部门规划管理,“非遗”项目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传承,如何把“非遗”项目成功植入景区,实现景区发展与“非遗”项目繁荣的互利共羸,成为现实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走访部分省内外景区与游客以及“非遗”传承者,对山西省“非遗”项目植入景区提出一些建议:
今后应由政府牵头,协调文化与文物旅游管理部门,集中部门优势资源与资金,利用好各项政策,为“非遗”项目成功植入景区奠定基础。要鼓励、动员、支持当地企业,将“非遗”项目物质化并批量生产,能够为景区游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非遗”项目产品与旅游纪念品提供可能。
要利用影视、网络,打造各景区的“非遗”明星,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增加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制定相应机制,合理分配景区与“非遗”传承人的利益,实现景区与“非遗”项目的合作共羸。要加大宣传力度,合理规划景区参观与 “非遗”项目参与的时间、空间调配,采取定时定点展示与预约展示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提高游客的参与度,提高景区的美誉度。
通过“非遗”项植入,单一的游览方式变得丰富多彩,雷同的景点变得异彩纷程,游客们可以选择参与特色化的服务,也可以为家人、朋友带回独特的旅游纪念品,而“非遗”项目也将因获利增加而吸引更多人去学习、参与、展示、继承,甚至于潜移默化到游客的思想中,丰富游客的文化生活,实现“非遗”项目的繁荣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共赢。
新闻推荐
11月16日,浙江省委组织部主办的浙江组织工作网,集中公布了今年10月9日至11月15日的人事任免。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杭州、宁波、温州等8市各新增一位市委常委,而且均为“戎装常委”。除了任明龙为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