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医学期刊《ScienceTranslation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探讨肝癌与马兜铃酸关系的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基于既往马兜铃酸处理的体外培养细胞进行基因测序得到的基因突变特征,分析了中外1400个肝癌患者肿瘤样本,结果发现亚洲肝癌标本较欧美比例高”,提出亚洲肝癌可能与马兜铃酸暴露相关。
那么“马兜铃酸致肝癌”一说,真的可信吗?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药师团队通过全面分析,给出了专业的看法。
此研究乃“断章取义”
首先,网络热传的撰文中,“马兜铃酸特有的基因突变指纹”在肝癌样本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师专家认为,“指纹”具有身份识别的意义,但分析原文实验后发现其并未证明该文所指基因突变特征为马兜铃酸所独有,其他致突变物质或因素是否可能具有该基因突变特征并未排除,由此推断肝癌出现该基因突变特征即为马兜铃酸所致并不严谨,按原文所言,只能做出可能与马兜铃酸相关的推测,而不能最终论断。如该文结论中亚洲人群该基因突变特征比例远高于欧美人群比例是否为人种差异或饮食结构差异等因素导致,文章并未有任何证明或讨论。因此,一些评论如“亚洲大批肝癌和马兜铃酸有关”有断章取义之嫌。“马兜铃酸”的毒性事件并非新鲜事
早在十几年前已明确该成分可引起肾脏损害2005年版《中国药典》即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个品种。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于含马兜铃酸类成分的“马兜铃”、“天仙藤”、“细辛”等中药,在使用注意项也增加了“本品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的警示,并在含量测定中明确“含马兜铃酸I不得过0.001%”。
中西医皆有不良反应
中医药师认为,科学研究是对现实世界的有益探索,我们既不能过度解读科研数据与成果,也必须重视科学研究提出的研究推论。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特性,无论中药或西药,任何药品均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安全性是药品应用于临床的首要原则,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通过实施一定的规范来趋利避害。中药是一种天然药物,是具有成百上千化学成分的杂合体,而中医复方用药的特点又更增加了中医药化学研究的复杂性。如包括西药的所有药物的临床使用研究一样,中药的使用需要全世界的研究工作者共同来关注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健康养生周刊)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31日上午,全市中青年干部及企事业单位年轻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庆波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全市市直部门、各区县和企事业单位的184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