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如果不是走进催马小学的教学楼,可能一般人很少能知道,剪纸还有那么多道道。孔子像、弟子规、万马图……如果不是作品下方的标签牌,你很难把这些精美的作品与年幼的农村学生连在一起。
如果,仅仅从外部看催马小学,这就是一所极为普通的乡村学校,但是,当你走近它,了解它,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处乡村孩子的艺术殿堂,它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艺术的启迪和对未来的关爱。
收获知识更收获美:
乡村孩子的艺术启迪从校园开始
走进催马小学的教学楼,最吸引人的就是墙上的一幅幅学生作品,而首先把记者眼光定住的是别致的班级牌,“我们这里的班级牌、办公室牌、功能教室牌都是学生剪纸做的,别的学校应该没有!”校长贾士刚最喜欢把初到学校的来宾引入教学楼,介绍学生们的这些得意之作。“这是套色剪纸,你看得先剪出来外层,然后再根据造型套色,这都是学生的创意。”贾士刚的自豪不是没有来由,因为,从2014年才开始起步的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已经让这些山村的孩子们走出了校园,而他们的作品也早已展示在很多连老师们都没有想过的“大地方”。
剪纸、板画、素描、油画、拉丁舞、口风琴、葫芦丝……说起学校的艺术特色,教导主任孙翠平如数家珍,而记者在学校的一间大功能室中看到,这里有更多的学生作品,还有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所获得奖杯奖牌。“这个画得太像了,我一开始还以为小鸟身上的羽毛是真的贴上去的。”一位来访的客人在记者身边感叹道,而指导学生们的张新政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结合素描及孩子们喜欢的色彩,让学生们综合了素描、水彩等多种形式的一种创新画,“叫什么名字,我还没跟学生们想好呢。”
一所地处乡村的学校,为什么在艺术教育上有了这么多的成绩能拿出来“炫”一把?贾士刚给出了答案:相对于文化课教育,农村的学生更欠缺艺术教育,而地处乡村,学生们的艺术教育只能在学校里获得专业教师的指导。“‘身心两健,气质独特\’是我们区里提出来的教育目标,而艺术教育是我们学校针对地域实际提出的教育提升抓手。”贾士刚说。
零基础大发展:
随手拈来扎根乡土让艺术更有特色
想法有了,师资到位,催马小学从艺术教育的零起点开始。“我刚来时,学校里的孩子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做画画。”张新政告诉记者,一开始无论是刚入学的孩子还是已经五六年级的学生,如果画房子一定是尖尖顶下面立着几根小棍的简易画,而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专门的彩笔。“想让孩子真正学美术,没有材料肯定不行,而那个时候,家长也不认可艺术教育,根本不会主动给孩子配备装备。”张新政把他的难题告诉了学校,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校长一下子就同意了“学校给学生配备专业美术用品”。
从彩笔到纸张,从胶棒到小刀,每到上课时,老师就把这些装备提前给学生们放到桌子上。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艺术对他们的吸引也是巨大的,从最简单的画开始,到拿起剪刀来剪纸,再到现在的油画,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艺术。“现在,我们上美术社团课,教室里都坐不开,画油画的学生都支着架子在走廊里。”张新政眼看着学生们的一点点转变,作为专业教师的他,心里的成就感无以言表。
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催马小学里,艺术没有固定的形式,创作可以随手拈来。大豆、玉米、树叶、水果、蔬菜……这些平时就在身边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在这里可以变成五谷画、叶板画等各种美丽的样子。“现在正好是秋天,我们学校地处山村,叶子随处可见,而且什么样的都有,我们就地取材,就创新了板画形式。”雷蕾老师说,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在催马小学里,艺术创作就是身边取材,一方面是节省了费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爱美丽的校园。
学的是美找到的是自信:
艺术特色发展走出了育人新路子
五年级一班的张亚楠是这个学期才加入学校舞蹈队的,而在这之前,她只是一个非常喜欢舞蹈,自己模仿电视中舞者跳舞的农村小姑娘。“喜欢跳舞,看着别人在舞蹈队特别羡慕。”张亚楠说,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可以穿上美丽的舞蹈服,成为舞蹈队的一员。
而在今年暑期省博物馆举办的少儿书画大赛上,刘广婕、张雨晴等学生的作品获得了金奖,并在馆内展览。对于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平时连培训班都没上过,所有的艺术功底都来自学校的培养,当他们的作品在省博物馆展出时,孩子叫上他们的家人一起进城参观。“在农村学校想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不太现实,但是,让孩子们通过艺术找到自信,我们却真的做到了。”雷蕾老师说,现在,不少学生的作品都走出了乡村,走上了大型比赛,作为老师这是最自豪的事。
学生们一旦找到了自信,他们发力的地方可不仅仅是艺术,其他地方孩子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课堂上,学生们敢于发言了;学校里,每一处都成了学习的乐园。“孩子们对上学感兴趣了,成绩跟着上来也是自然而然的。”贾士刚说,学校进入良性循环,学生老师都更有劲了。
从关爱开始收获明天:
社团加看护给学生更多发展机会
艺术教育撬动了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艺术,喜欢上了学校,更带动了他们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有了,怎么能更好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摆在了学校的面前。“我们学校有个特点,学生的父母常常把孩子很早就送到学校,中午大部分学生也在学校吃饭,这些时段能不能充分运用起来?”尽职尽责的催马老师们把校内看护和社团活动有机融合起来。
早上,你能看到舞蹈队的学生早到校后在练基本功,经典诵读社团的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午吃完饭后,武术、拉丁舞、奇异手工、数棋、书法等十多个社团也向学生开放,只要有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都可以参加。“这样既解决了看护学生保障安全的问题,也给社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孙翠平说,学校的舞蹈队就是在王瑜老师的带领下,利用社团时间展开训练,让这些原本没有多少舞蹈功底的孩子们,走出了乡村,走上了荧屏,更是在全市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称号。
“农村孩子到校早、离校晚,这是学校的客观实际,老师也是在日常看护中结合我们学校的发展特色,逐渐把看护与社团结合,没想到,一加一远远大于二。”贾士刚说,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学生的热情学习,家长的大力支持让学校在特色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孩子们也越来越出色。(记者赵静)
新闻推荐
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定结边防派出所于今年5月份开展“边防妈妈”结对帮扶活动以来,已有9名“边防妈妈”认领了定结乡中心小学15名贫困家庭儿童。女官兵们将结对的孩子们叫做“女儿”或“儿子”,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