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昨日报道8月至11月,沪上名校长们进行了5场讲座,场场报名人数爆满,座无虚席。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名校校长都在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抢跑”上。
逻辑思维到底要不要抓
去年,上海一所全市招生的小学“牛校”录取率大约只有3%。说起“抢跑”,家长们总会反问:“不抢跑行么?”
逻辑思维到底要不要抓?上海“牛校”、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却给家长们带来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在学校里从小学开始一贯表现平平、从不“抢跑”、从不补习的男孩,考上了哈佛大学。
“语数外物理化学,各科成绩都很一般,领导力之类的也没多突出。一直慢悠悠、慢悠悠地成长。”张人利说,这个男孩从没学过奥数,但初二开始,突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在家没事就刷数学题,不做题就难受。他妈妈被吓坏了,来找老师,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到了初三毕业,男孩参加全国高三年级的数学竞赛,得了全国二等奖。“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在不对的时间‘抢跑\’其实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张人利说,静教院附校去年约有150多名学生参加中考,其中近20人被复旦附中、交大附中录取,“我们是公办学校,从来不超纲学习,也没有奥数补习,我觉得没有必要”。
前两天,张人利和那个哈佛男孩聊了一次天,半句话都没谈学习。男孩告诉他,自己要在美国争取“中国人的话语权”,“我觉得这样很好,这就是他的志向”。
什么时间学什么有规律
张人利的底气,来自“科学”。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科学育人”,“人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学科,是有规律可循的。抢跑了,也是白搭”。
张人利非常认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说法,但他告诉记者,“起跑线”不是通常家长认为的“越早越好”,而应该是“越合适越好”。
今年7月,静安一中心小学组织四五年级孩子到日本与友好学校进行交流。6名老师带30多个孩子,行程5天。回来后,老师们向校长张敏吐槽:“太辛苦了。”5天里,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在找东西,有的孩子东西落下了,有的孩子护照不见了,还有的孩子兴冲冲去买礼物,买完以后礼物变成了“失物”,老师捡了回来,至今还保存在老师那里。“自己管好自己的能力很弱,家长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家庭教育,有没有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张敏说。
家庭教育不止是“陪游”
日前,上海一个只有一两万粉丝的公众号发布了一篇白领家长辞职一年带孩子周游世界的文章,收获上百万点击。带孩子周游世界的育儿经如今在不少家长心中很有市场。但家庭教育远不止是“旅游陪伴”。
在名校长公益大讲堂上,包玉刚学校吴子健分享了一个校园小故事。
有一次,保洁人员打扫卫生时发现一年级的卫生间里有声音,一个孩子正在捣鼓水箱。学生解释这么做是为了“研究水箱抽水的秘密”。
除了拆水箱,孩子在家里也喜欢拆父亲的手表。学校让这个孩子加入科技创新平台,给他更多动手机会。这个孩子后来在香港举行的乐高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该校网站,曾被一名小“黑客”攻击至瘫痪。“黑客”小黄到卫生室看病,顺便通过卫生室电脑“检验”一下校园网络的安全性。“黑客”事件发生后,学校一方面对他提出批评,另一方面推荐他到上海科协少年科学社进一步培训,并邀请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指导他。前不久,小黄发明的导盲手机,获得了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过程中,孩子父母的陪伴,就是创造条件陪他做喜欢的事。“家长对孩子的启发、帮助,不仅是口头上,还要在行动上。”吴子健说,对很多孩子而言,家里的一个小小的、可以任意发挥的工具房,比旅游来得更有意义。
相关链接
家长莫变成老师的助教
家庭教育应是生活教育
刚刚过去的周末,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承办的“2017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举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在发言时说:家庭教育应该是生活教育。首先,家长不能变成老师的助教。现在很多家长在做的事,其实是老师应该做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生活教育,而现在却变成了知识、技能教育,这是一种反教育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培养有两个原则,一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二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这就需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踩油门,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更需要有底线,懂得踩刹车。新时代的家庭教育,父母一方也要随时学习,否则就无法了解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在某些方面的认识,已经超过家长。
据钱江晚报昨日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30日下午,市公安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部署全市公安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安林出席会议并讲话。李安林指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