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向阳
通讯员陈艳华
要想深入了解王渔洋,破解这位被康熙誉为“一代正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人生密码,就不能不提起他的祖父王象晋。这位享年93岁高龄的老人与世长辞时,作为家中幼孙的王渔洋也已经20虚岁,其人生观、价值观均已基本确立。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王象晋这位“识途老马”,新城王家在明清交替之际,才得以免于当时中原大多数汉族士族家族走向没落的命运。支撑王渔洋家族在明清世代更替的大背景下迅速中兴的,正是其家族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作为王家文化血脉承先启后的代表人物,王渔洋的爷爷王象晋,自然就成为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关键人物。俗话说“望子成龙”,但真正成龙后,人们只关注成名的孩子,往往忘却了真正的英雄,是站在孩子的身后为他掌舵引路的祖辈和父辈,而培育出了康熙御题的“一代正宗”的王渔洋的爷爷王象晋,自然应该成为我们当下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曾官至浙江右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退居田园后,王象晋亲自教导王渔洋兄弟,成就了“一门三进士,家人会连登”的美名,他总结王氏家规的著作《清寤斋心赏编》,对王渔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为传颂,被誉为“尚书教子书”的《手镜》中的许多思想,就发源和脱胎于这部《清寤斋心赏编》。日前,《清寤斋心赏编》由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编辑再版,其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教理念,对于当今时代的中国来讲,具有特别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
曲径通幽的出版过程
“王象晋是新城王氏家族明清易代之后家族中兴的关键人物。”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陈艳华向我们介绍说,“他对新城王氏家族家训家风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贡献,家训著作也很多,《清寤斋心赏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
新城王氏家风研究是王渔洋文化研究通俗化、接地气的有效实践,自2015年以来,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着手对新城王氏家规家训进行搜集整理,千方寻求家族代表人物家训著作的线索和资料。说起来,《清寤斋心赏编》的编辑再版还有点传奇色彩。
陈艳华经历了《清寤斋心赏编》发现和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之前听说过这部书,但一直以为是一部养生著作,偶然的机会仔细阅读原著之后才发现,这是部‘养心\’力作,内容上跟王象晋的另一部家训名著《日省格言》有相似之处,都是新城王氏重要家训著作。”
随着王渔洋文化研究声名鹊起,到王渔洋故里考察交流的民间收藏者或王渔洋文化爱好者日渐增多,2015年底,有一位年长的文学爱好者说手头有一部新城王氏家族的古籍,相约一起鉴赏。见面一看,是明崇祯版本《清寤斋心赏编》,稍有破损,文字生涩。经细细研读,真是如获至宝,意外惊喜。此书分为葆生要览、淑身懿训、佚老成说、涉世善术、书室清供、林泉乐事六部分,在内容上几乎涵盖了《日省格言》全部十个章节。这与之前零星了解到的线索有些出入: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清寤斋心赏编》是一部偏重养生的著作,流传很窄。1986年第2期《长寿》杂志“养生论著”栏目还曾刊登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的一篇文章“古人养生经验谈——读《清寤斋心赏编》”。但是,真正读过之后才发现,这部书要言不烦,博大精深,是一部名为养生,实为养心的励志箴言。
《清寤斋心赏编》收入《四库全书·提要》,晚清名臣、理学大家曾国藩引用其中多条,写入《曾国藩家训》。清以后,此书鲜见有单行版本,重新编辑出版《清寤斋心赏编》,理所当然成为新城王氏家规家训研究的重点之一。为了能让它尽快与读者见面,研究保护中心迅速组织人手进行编辑整理。接下来的过程就是文字辨识、点校、注释,跟所有古籍文献的整理一样,经过大半年细致反复的工作,一部新城王氏家训精华之作《清寤斋心赏编》终于面世了。为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其中的精华部分,根据现代人的视角,还编辑了《精华要义》同时出版,由于言简意赅,切中现代人的心动脉搏,《精华要义》一经推出便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在王渔洋文化研究界迅速风行。
齐家立身的独特心得
《清寤斋心赏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充满了正能量,可以说是新城王氏家训的集大成之作,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了明清之际王家之所以成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文化传承密码。
强调修身乃立世之本。王象晋达观而内敛,同时要求子孙处身立世要怀平常之心,坦然面对人生得失,他说“得便宜事不可再作,得便宜处不可再往。”“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切须猛省。”他非常重视“修身”对于子孙为人处世的基础作用,告诫子孙要“一日三省”,他在书中强调:“夫人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则此身为义理再生之身,可以造命。”“善”是新城王氏家族一以贯之的优良品质,自四世祖王重光提出第一则成文家训“道义读书”之后,更是将其升华和固化为这个家族的价值观,王象晋传承和发展了这种作风,砥砺子孙多做善事,陶冶情操,并将之与追求人生价值紧密相连。他提到:“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重视读书和读书方法。读书是古代文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途径,也是科举望族长期兴盛的重要保障。王象晋传承了家族道义立身,读书立世的思想,极为重视家族子弟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和人生进身之阶,认为“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唯书。”围绕于此,一方面强调读书过程中反复阅读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另一方面指出了从浩瀚的书籍中精选并针对性阅读的必要性,“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后来,王象晋晚年在家乡课教诸孙,还总结历年科场经验写成《举业津梁》一书,为王渔洋兄弟提借指导和借鉴。
要为官以德公正清廉。王象晋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是王氏家族仕宦精英之一,他将祖父王重光首部家训中对于为官之“道”的理念进行细化,使之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先是强调维护法纪、清正自守以凸显官德,“事上之道,与其循之以法,不若奉之以体;临下之法,与其循人之情,不若平我之情”;其次是对官员的担当意识作了明确要求,认为其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自觉,“莅官之法,事来莫放,事去莫追,事多莫怕”;再是将为官之道与持家之法相结合,认为其息息相关,“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
齐家立身和睦昌盛。王象晋对于兄弟之间的相处之道颇有心得,其“兄友弟恭”的齐家理念,在王渔洋二哥放弃科举考试,回到新城老家赡养双亲的举动中得到令人击节赞叹的体现。王象晋非常清楚,家族和谐对于家族发展有多重要,他在《清心斋心赏编》中写到:“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在王渔洋故居外墙上有两条家训条文让记者驻足良久,一条是“治家最忌者奢,人皆知之;最忌者鄙吝,而借名为俭,人多不知也。鄙吝之极,必生奢男。”还有一条是“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众人作善方便者,其后受惠。”这样的持家理念,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讲,具有特别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当今做父母的好好借鉴。
家族中兴的关键人物
王象晋一生著述繁多,在农学上贡献尤为巨大,万历四十五年王象晋罢官回乡以后,历时10余年写成28卷40余万字的重要农学著作《二如亭群芳谱》,汇集16世纪以前的古代农学大成,内容广泛,论述周详。康熙皇帝十分喜爱《群芳谱》,下旨对《群芳谱》进行增广,并赐名为《佩文斋广群芳谱》。王象晋在医学上也很有造诣,著有《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历时三十余年,经过三次修订刊刻,记录了他的医学理论,在医学方面贡献卓著。另外还有《赐闲堂集》《剪桐载笔》《少游诗余》《普渡慈航》等多门类著述。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王象晋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是新城王氏家族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了家规家训,继承和发展了优良家风,并且教导王渔洋兄弟以“不负民、不负国、不负所学”的报负读书入仕。就是因为他,这个这家族在明清鼎革遭遇重创人才凋零之后,经过短暂的沉默迅速崛起,再度走向辉煌。
作为高官文人的王象晋,经历了明末社会政治的激荡与明清易代的战火。当众多文化仕宦家族遭遇重创,湮没于历史烟尘时,王象晋以他对世事的洞察和感悟,亲自教育敦促子孙,从而影响了王渔洋兄弟在战乱后入仕处世的思想基础。崇祯十一年王象晋辞官归里,优游林下二十余年,以祖宗家法教育子孙,读书不辍,潜心著述。就是在这段时期内,王象晋围绕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家族发展需求,在教育、养生、为官、处世等各方面都对既有的家训家风进行了适合时代发展的调整和完善,写成了《清寤斋心赏编》,这成为家族发展和子孙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引。
新城王氏家族的教育,从来不单纯是为了科举应试,王象晋对家族教育的组织更是如此,他一方面鼓励子孙通过科举入仕实现人生抱负,推动家族发展,王渔洋就是在这种思想熏陶下立下了“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理想;另一方面,注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文武并进的科举思路,因而家族出现了多名武进士,武举人。
王象晋为人宽厚正直,达观平和,史书称誉他是,“济人利物常恐不及,乃爱国爱民、急公好义、关心国计民生的长者”。一生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保持了淡泊自如的态度,在93岁所作自祭文《辞世小言》中,他说:“不敢丧心,不求满意,能甘淡泊,能忍闲气,九十年来,于心无愧,可偕众而同游,可含笑而长逝。”这位90多岁,集高官与学者为一身的老人,看到儿孙们精进求学、比翼齐飞的景象,其中的欣慰与感动,300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依然可以从他“可偕众而同欢,可含笑而长逝”的《辞世小言》中隐约体会得到……王象晋编著的《清寤斋心赏编》马金摄
新闻推荐
7月12日,有媒体爆料央视主持人肖晓琳因患癌病逝,终年55岁。记者从其同事、同学处证实了此消息,肖晓琳因直肠癌转移,两周前在美国儿子家中去世。今年2月,肖晓琳曾参加“社会与法”频道的年会,并进行了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