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博会看非遗传人的困境与希望
女书习俗、黄梅挑花、土家族织锦、油纸伞制作技艺……在5月15日闭幕的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一批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及其传人集中亮相,却难以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
“非遗+”初现活力
“手拿针线挑新衣,为了宝贝过周岁。我夫今年三十岁,生下这个小宝贝。”在文博会非遗展馆,石九梅老人的挑花小调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今年66岁的石九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的代表性传承人。她7岁开始学艺,可制作挑花品种20余个,花色近百个。
这些年,石九梅不但收集和挖掘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挑花花色和品种,还收了30余名徒弟,包括她的女儿和儿媳。2013年,儿子陈晓鸿放弃在深圳的高薪工作,回乡投资百万元创办了黄梅石九梅挑花有限公司,使这项传统手工艺踏上产业化之路。
同石九梅一样,苗族刺绣技艺传承人陈国桃也创办了重庆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公司,把讲述一个个苗族故事的苗绣搬到手提包、旅行箱、衣服等物品上,产品远销英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多个国家。
除了成立公司,来自湖南永州的非遗——“女书习俗”还通过校企“联姻”,将女书文化搬进校园,培养了大量女书人才。
记者从文博会上了解到,通过“非遗+”,部分传统工艺项目成功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在海内外绽放光芒。
“老人当家”窘境依存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4批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认定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然而,不少传统手工艺“老人当家”,鲜有年轻面孔。
在文博会上,尽管仿古唐三彩技艺引得围观人群发出阵阵惊叹,但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高水旺却有自己的苦恼。
“年轻人都不想干这个了。”高水旺说,现在做唐三彩的手工艺人大多数在四五十岁。
国家级非遗传人黎伟是黎家狮第五代传人。黎家自清代道光年间开始扎狮头,是佛山唯一五代扎狮头从未间断的家族。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黎家第六代没人愿意“接棒”。
在不少老手工艺人看来,“后继无人”是当下大多数非遗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
老手艺需要创新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说,我国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以录制视频、搜集相关照片和文字以及对老艺人进行口述、文字记录等方式开展抢救性保护,旨在为后人保留一份精神遗产。
“假如,未来非遗传人消失,这些文化都只能靠影像资料来呈现,感受会如何?”李延声说,要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上来认识。
广东非遗促进会会长杜佐祥指出,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创新传承是关键。”他说,要将传统的“非遗”与现代人审美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使手工类非遗不再远离现代生活;同时,要通过表演、教学、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手工类非遗,认识其魅力,从而打造品牌;此外,非遗文化还可以走市场化道路,吸引更多人来从事。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将首次在华举行中方愿推动取得积极进展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孙辰茜)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8日表示,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中国首次举办这项会议,中方将积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