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帮助老人做卫生。
志愿者们与老人一起做手指操。
●可储蓄和兑换志愿服务时间
●推广近一年、发展志愿者50人
在什邡京什小区,有个特殊的银行——“时间银行”,它不存钱、不存物,只记录志愿者参与社区互助活动的时间。志愿者以后若想获得他人的帮助,可凭在“时间银行”储蓄的时间,优先获得他人一定时间的帮助。
今年61岁的宋兴会是“时间银行”里的一名“时间志愿者”。加入至今,他已为左邻右舍提供服务超过30小时。从2016年6月正式启动至今,该社区共有50人持有时间银行的“存折”,不断增加的“时间志愿者”、一笔笔记载的时间数据,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爱心故事……
统征统转小区的发展困惑
京什小区是什邡市最大的统征统转小区,居住了来自该市洛水镇、经开区、马祖镇三地9村的7344名居民。从农民变成居民,一时间,不少人都不知道怎样去适应新生活、新环境。如何提升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怎样让邻里间熟络起来?也成为社区发展急需解决的困惑。
退休前曾任村干部的高纪银最先提出在社区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想法,并得到了社区的支持。去年5月,社区又成立了颐·乐文化养老协会,高纪银任会长。“协会成立不久后,社区书记石坤建就找到我,希望协会能发挥作用,为社区做点公益事,并提出了志愿互助‘时间银行\’的概念。”
“为了实现社区更好的服务居民,我们先后引入社会组织成立了爱心社、日间照料中心等,后来还根据居民的需求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石坤建说,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入的确解决了社区的部份问题,但仍缺乏激励机制。
“‘时间银行\’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石坤建表示,志愿者们除了能在协会自娱自乐,也可利用闲暇时间为社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并将志愿服务时间进行“储蓄”,等到自己年老时,便可“兑换”同等服务,也可转赠他人享受,实施后,迅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试水“时间银行”有收获也有尴尬
居民郭荣是最早一批加入“时间银行”的社区志愿者,不论是文艺宣传,还是敬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总能见到她的身影。“我们志愿者的年龄多在50-70岁间,每人每月不少于2次为90岁以上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每次服务都有专人记录服务对象的具体信息、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等。现在,‘时间银行\’志愿者的人均服务时间都在30个小时以上。”
郭荣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做公益时也不太适应。“有些老人没人照顾,一整理被子,就会闻到难闻的气味。但想到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就放开手去帮老人打理干净。”
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既拉近了邻里关系,也促进了小区和谐,但志愿者们偶尔也会遭遇尴尬。志愿者倪群英说,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就是给老人安慰,但有些老人的子女对此并不认可,有的在接受了几次服务后,甚至不愿再为志愿者开门了。“还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面对他人的非议与不理解,志愿者们都表示不会因此打退堂鼓,他们说,“不理解的毕竟是少数,我们也收获了快乐。”今年61岁的宋兴会是在他人的带动下加入志愿者的,她至今都记得为一位老人服务后的情形,“老人一直道谢,说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我们,只能说声谢谢,感谢得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志愿者倪群英说,自从成为志愿者后,家庭关系都变好了。“爱人看我打牌时间少了,他也高兴。”
倡导社区互助的文化氛围
“在不少人看来‘无功不受禄\’,对于他人的免费帮助,很多人往往‘不好意思\’接受;而先付出后有回报,会让人更‘心安理得\’。”高纪银说,在互助互帮的氛围下,“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已从当初的20人发展至现在的50人,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目前小区90岁以上的老人有32人,80-90岁的老人有211人,70-79岁的老人有350人。需求还是很大,我们在考虑,是否可适当延长服务时间、次数,让小区老人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高纪银说。在石坤建看来,他更希望通过志愿者的力量,倡导互助社区的文化氛围,由此改变整个社区风气。石坤建表示,当初试水“时间银行”是为了激励社区社会组织更好的发展,但他们在运行中发现,不是所有老人都需要有人陪,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医疗健康服务、养生知识等。目前,社区已经在联系当地卫计部门,不定期到社区开展健康体检、讲座等。石坤建坦言,文化氛围的营造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下一步拟打算培育社工、引入党员先锋等加入。”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炜
>>>相关链接
“时间银行”的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南宁、南京、重庆、成都等城市也零星出现了这种模式。目前,“时间银行”主要依托于居民小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朱基钗)据中央纪委网站消息,中央纪委通报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纪律审查情况。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62.3万件次,处分8.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