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刘姨相册,深受美的濡染,赞刘姨积极乐观,笑对人生”,“节日获深情,语言难表心,温暖化春风,伴我去远行”,“真爱还是亲骨肉,花开落花徒增愁,欢歌笑语度四季,相濡以沫是夫妻。百年恩爱人增寿,子孙满堂乐悠悠” ……这是刘育勤微信朋友圈中朋友、学生、同事的留言和评语,像这样的话语在刘育勤的微信收藏夹中还有几十个,每一句都道出了朋友、学生、同事对这个和美之家的艳羡。
“有人问,家是什么?我认为家是一份责任,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家是温暖的港湾。因为有了温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有美丽。”刘育勤这样给家下了一个定义。刘育勤是东北葫芦岛人,从一个山水之乡来到“飞沙走石”的钢城嘉峪关,对她来说,除了一腔建设大西北的热忱之外,恐怕再没有其他理由可以“搪塞”。老伴王克勤和她一样,1965年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北京优厚的工作,来到嘉峪关,或许是命中注定,让这两位知己在嘉峪关结下了一生的姻缘,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互相陪伴了70多个春秋。
人们常说“患难时刻见真情”,这话用在刘育勤夫妇俩身上再合适不过了。2003年7月,喜欢摄影的刘育勤在外出采风途中,不幸遭遇了意外,造成腰椎、胸椎压缩性骨折。“我是一个好动的人,突然卧病不起,我的心里似猫抓火燎一般,着急的时候只想哭。”回忆起14年前的那起小意外,刘育勤好似在讲述昨天的故事一般。那时候,我的丈夫每天都陪护在我的身边,给我端屎端尿,半个多月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晚上都是和衣而睡。当时的医护人员都特别感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夸我老伴:“有这样的好老伴,真是太幸福了。”
人们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刘育勤家,不光儿子和女儿是孝子,而且儿媳和女婿也是孝子。刘育勤说:“都说婆媳关系最难处,但我和儿媳处得比亲娘俩还亲。”2007年,为了给刘育勤买上止血针,儿媳打遍了所有能联系上的电话,托遍了周边的所有亲戚和朋友,最后在上海买来了四支止血针,保证了刘育勤顺利住进了医院。每每谈及此事,刘育勤都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
2008年,一场不幸再次降临到刘育勤家里,老伴王克勤肝硬化大出血。“那一次,病来的特别突然,当时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再三叮嘱我说,如果抢救成功率可能只有5%。”刘育勤说,当时我一下就懵了,但我的女儿和儿媳妇都安慰我说,别着急,有我们呢,没有什么坎儿我们迈不过去的。刘育勤告诉记者,当时如果没有儿女们的一番安慰,恐怕那时候我真的就病倒了。
从2008年到2011年,老伴王克勤在兰州连连续续住了4年的医院。这四年间,刘育勤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四人,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兰州去伺候王克勤。这让王克勤特别的感动,他说:“我虽是一名酒钢的退休干部,但是我平时的话不多,看到儿女们来来回回地从嘉峪关到兰州来伺候我,我感觉我的人生没有虚度,我培养出的孩子不光是知识分子,而且还是孝顺爹娘的‘小棉袄\’。”
其实,一个和睦的家庭,如果没有长辈的坚守和规训,是不可能传承下去的。刘育勤夫妇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夫妻俩互相理解、相互支持,时常交流工作心得体会,取长补短,遇到困惑则相互开导,相互帮助,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人世间的真善美传递给了儿女。
真心待人是刘育勤的处事态度,在小区里助人为乐也是出了名的,只要是她碰到需要她帮助的人,不分对象,她和家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她常说:“在互帮互助的生活点滴中,我体会到了更多的人间大爱,我要将这种爱传播给每个人和整个社会。”2014年,刘育勤的家庭获得了甘肃省“最美家庭”称号。(记者 杨亮)
新闻推荐
“2016年生一胎请假缺岗36人,生二胎10人,总计46人。”东北师范大学附小校长于伟告诉记者,“这相当于600名专职教师总数的8%,由此给教学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女教师排队怀孕,怀孕自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