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馈源舱一侧七八米远的地方,42岁的杨天觉还能找到曾经养育乡亲那口水窖的位置:“我在这里种了一棵桂花树,11号塔基那里,就是我家的老房子。”再次站在这里,听科学家介绍望远镜的伟大与神奇,杨天觉心里一阵阵激动。
如一个巨型“天坑”的“大窝凼”曾是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的一片天然洼地,这里居住着12户人家。为了这处独一无二的望远镜处所,自1994年提出项目建设规划后,科学家们苦苦搜寻、反复论证研判了近10年时间才得以确认。而这一切,是因为大窝凼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质条件和极端宁静的自然条件。
和杨天觉一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做梦也没想过,能寻找“宇宙生命”的神秘望远镜,有一天会在这里“安家落户”。“十几年前,几名科学家来到这里。听说要在这里架一口‘大锅\’看太空,我兴奋地带着他们爬坡上坎搞勘查,可晚上睡不着,总觉得这个想法太不可思议了。”杨天觉说。
三年初勘,尽管12户村民也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会不会搬走,但大多数人还是不相信。直到有一天,工程师们抬着五台钻机来勘测,村民们渐渐明白,为了国家工程,他们必须搬离这里。
杨天觉说,以前这里封闭、落后,大窝凼通往外界有5个垭口,连一条路都没有。从最近一个垭口走到路边要1个多小时,到乡镇赶场更要走3个小时。凼底总共只有20多亩水田,种的粮食不够吃。只能到周围山上开荒种地,玉米卖不出去就养猪,可猪养肥了也很难拉出去卖。凼底的群众,一直守着贫困。
搬离大山,彻底改变了大窝凼农民的生活。杨天觉说,政府在镇上给每户修了一套房子,还对山林、土地给了补偿。打了两年零工后,杨天觉投资做起了轮胎生意。“当时听专家说,美国的‘天锅\’建好后,那个镇的人口增长了两倍,这句话印在我脑子里,相信望远镜建成我们这里一定会大发展。”他说。
如今,杨天觉和妻子开办的“邓禄普轮胎”专卖店已是克度镇上最大一家轮胎销售商,每年纯收入二三十万元。“望远镜给了我们一次重生的机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平塘县委书记臧侃说,2006年,“中国天眼”落户平塘,为保证大国重器顺利建设,2007年7月,县里启动台址移民搬迁工作,大窝凼12户群众搬家让地,阔别故土。之后,“天眼”5公里核心区涉及的克度、塘边两镇1794户8097名群众需举家搬迁。目前,半径3公里核心区的512户2377名群众已搬迁至平塘克度镇金星村马鞍和塘边镇湾子村油菜坪两个安置点。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今年,为了回馈核心区群众的贡献与支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平塘县,将“天眼”移民们再次请回他们的家,共同见证发生在这里的奇迹。
(新华社贵阳4月16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2日,60岁的北京退休老人关春生在妻子的陪同下,一早来到咸田边防派出所,对16个月前搭救了自己的边防官兵表示感谢并送上锦旗。他握着民警的手感激地说:当时如果没有边防官兵和几位游客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