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着一手好牌,却深陷危局。从许多方面来看,完美幻境遭遇的这场危机,考验的不只是公司团队,更考验着整个VR行业的未来发展,考验着投资机构的耐心和眼力。
VR不再受热捧创业公司缺“造血”能力
目前的科技创业热潮中,很少有行业像VR一样变化如此之快:“VR元年”的论断还没远去,“VR寒冬论”已出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有一些原本表现较好的VR创业公司出现经营问题。
事实上,资金链困难、裁员、欠薪等危机不只是出现在完美幻境这一家公司身上。曾经被认为是VR硬件领域代表的暴风魔镜在去年第四季度裁员;成立仅4个月就获得天使轮融资2000万元的VR内容创业公司米多娱乐也陷入欠薪、裁员的漩涡;VR创业公司众景视界也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员工曾发起集体仲裁和诉讼。
VR创业公司面临的创投环境已大不如前。有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VR行业融资总规模达8.16亿元,共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而第二季度后,新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仅5家。越来越多的VR企业,感觉钱袋吃紧,入不敷出。例如,暴风科技2016年业绩快报显示,暴风集团2016年净利润比上一年下降69.42%,对VR的投资是利润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更加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一些VR/AR创业公司不仅失去了资本“输血”的支持,还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例如,出现危机的众景视界公司曾经在京东发起AR运动智能眼镜产品的众筹,售价近3000元,筹集到了100多万元,但除去京东众筹,消费者其他渠道购买这款产品的数量非常少。
脱离实际定位模糊很危险
没想好的不只是变现方式,有些VR企业在过去两年间,连自己该选择哪条赛道都有些纠结。
一边想做专业级的硬件产品卖全景相机,一边想做消费级的内容产品提供VR直播服务,完美幻境的定位随着选择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但这样的变化并不为业内所看好。
“好几千元的全景相机很难卖出去,所以他们可能是想通过多做内容,多谈合作打出名气。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做相机的(公司)不好好研究怎么做出更好的相机和镜头,却去给人拍婚纱照。”某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周楠(化名)曾接触过完美幻境,他认为他们的一个问题就是定位比较模糊,而且硬件产品迭代不够快,很容易就被其他全景相机厂商超越。
中关村品牌协会国际VR联盟技术顾问、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董嘉旭认为,一些没有弄清楚方向就“开车上赛道”的创业公司,要么是可以不断分析、改善选择找到正确方向的“老司机”,要么是慌不择路、见异思迁随大流的“恐慌性创业者”,而后者显然更要命。
董嘉旭总结称,VR创业如果不及时解决定位问题会很危险。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是一辆在高速公路出口纠结不前、转来转去的车,出事只是迟早的。”
大浪淘沙“春天”到来前要先活下来
长期关注VR/AR领域创投和孵化的钱雨表示,目前的VR技术、硬件、内容等仍处于产业链发展的初期,就像是移动通信产业的“大哥大”时代,但一些业内人士没有做好预期管理,让用户以为现在就可以使用iPhone级别的VR产品,等用户真正拿到手上体验之后,自然会产生落差。钱雨观察到,一些企业低估了VR创业的难度,贸然进入,不仅很难做出成功的产品,更为今后的资金链危机埋下了隐患。
“这种预期错位,就会造成用户、资本、创业者对整个行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最后导致大家的期望都没有达到。”钱雨认为,VR行业应该有所反省,加强对投资人、用户的预期管理,绝不能忽悠投资人和用户,否则他们今后对VR产业的信心将大大减小。对于外界流传的“寒冬期”的说法,周楠不以为然。“实际上正在踏实做事的创业者没有出来说话,也有很优秀的团队拿到了融资闷声发大财,这个时候他们也很谨慎。”在采访中,他一再强调,这个行业不是“冰冻三尺”,只不过因为还处于技术的成长期,产业发展要比想象的慢。
经过大浪淘沙般考验的公司,将来都会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不过,要想等到“春天”到来,首先得在“寒冬”活下来。董嘉旭认为,“寒冬期”对于VR企业来说,其实是短兵相接的时候,除了练就一身“硬功夫”以外别无他法。“创业永远的任务就是生存,如果已经感受到了寒冬的威胁,那么请在春天入行的你,在冬天努力活下来。”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配图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8%,据记者疏理数据显示,31省区市中CPI涨幅超过全国水平的有14地,无一地进入“3时代”,处于“2时代”的仅西藏、天津两地。其中,西藏CPI同比涨幅2.4%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