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樟木镇是壮族聚居的历史悠久的乡镇,不但民风淳朴,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举办的壮乡传统节日“三月三”民歌艺术节已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招牌;一批批能写能唱的创作山歌手得到乡亲们的热力追捧;一支支文艺队走村串户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古风岩风景区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更为壮乡旅游业锦上添花。
传统节日“三月三”唱山歌
“兄弟姐妹来到家,壮锦绣球茶酒敬上啰。”、“喝杯壮家酒,财运好运统统来……”每年举办的“三月三”民歌艺术节,樟木民族广场人头攒动,欢歌如海,热情好客的壮家人用一句句真诚的歌词,表达了他们喜迎十里八乡的情怀。壮话快板《远离***》及搞笑小品《姑爷假报喜》,针砭时弊,让群众笑过后深受教育。
每年“三月三”民歌艺术节,壮乡群众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赛歌、斗歌、抢歌、赏歌,跳民族舞蹈,吃五色糯米饭,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欢度传统节日。
每年都参加“三月三”山歌艺术节表演的谭燕兰是在樟木市场做生意的个体户。她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樟木圩上就有5个群众艺术团体,她所在的樟木镇群艺艺术团的16位演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卖菜的、经营小食店的、还有退休教师,大家因为热爱唱山歌而欢聚一堂,参加“三月三”活动已成为她们每年都期待的演出,连远在南宁、柳州等地的兄弟姐妹每年都会专程赶回来过节。
本土文艺讴歌新生活
在发扬与传承壮族文化中,当地政府重视发掘和培养本土文艺创作人才,他们的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硕果累累。
今年68岁的韦金才是樟木镇显腾村人,他从小就在山间地头跟村里的老人学唱山歌。1980年,韦金才组织10多名村民成立了显腾村文艺队,开始搞文艺演出。
“白天在地里干农活,晚上回到家后,就伏案专心写剧本,把平日里的见闻、身边发生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然后经过巧妙构思,编写成壮剧。”韦金才说,多年的唱功和演技让文艺队积攒了不少人气。
2008年韦金才又成立了樟木镇四海文艺队。经过多年的坚持,韦金才跟队员们经常走村串户,把山歌带进家家户户。韦金才写的剧本《三妹反情》、《一箱白银两》、《借亲配》等壮歌师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一批同韦金才一样的本土文艺创作人随着创作水平的提高,剧本内容不断丰富,涉及到乡村家庭纠纷、经济发展、生活变化等方方面面。他们用简单的歌词、幽默的小品,真实地反映了壮乡群众向往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往文明新风尚的精神追求。
“挽起裤腿上山下田干农活是农民,洗净泥巴走村串户搞演出是演员。”活跃在樟木镇20多个村屯的文艺队,在村里搭建起了戏台,农闲时节在台上自导自演。
各文艺团体长年活跃在乡村文化舞台,他们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
如今,走在樟木镇村屯,古亭里、大树下,经常可以看到壮族群众凑在一起排练吹笛、唱山歌的美丽画面。
溶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凌动村位于樟木镇西南角,这里四面高山环抱,地形像一个聚宝盆,自然风光优美,文化资源多样,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也是中国革命老区的村之一,自古以来素有“莲花仙女”之美称。
凌动村拥有300多亩流动性且富含氧的水库;年产高达10万斤蚕茧的种桑养蚕特色产业;抗日战争时期留存下来的瞭望台;多个天然石山溶洞,周村屯的娘家洞就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地下“宫殿”。洞长达1000多米,洞内最高25米多,最宽40多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鼓、石幔、石花种类繁多,变化无穷,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景,其以雄伟、宽广、曲折、深邃、奇特绚丽著称,可与桂林的七星岩相媲美。
2016年凌动村荣获世外桃园旅游扶贫项目,计划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把凌动村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旅游5A级旅游景区。
北帝庙古风岩风景区也是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岩洞。其幽雅独特,有东西两个洞口相连贯通,一湾天然水自东流入洞内,蜿蜒迂回向西流出,潺潺水声时隐时现。岩洞内遍布着千姿百态的奇景异石,有形态逼真的“水帘宝洞”、“金山银山”、“飞凤呈祥”、“神龙驾雾”等20多处景观,相传还是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林欲辑少年时读书练武的风水宝地。
如今,壮乡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道路绕村行,乡村富裕、乡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壮美的现实,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去年,樟木镇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这为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闻推荐
入春以来,部分城市房地产强势反弹。近期,一批热点城市和地区加强楼市调控,持续在“双限”上着重发力。在需求端下猛药,为救急所必需。而从长效机制看,还是要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