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见义勇为观经历了较大的波动。曾经,草原小姐妹为了不使生产队的羊群遭到损失,顶风冒雪追赶羊群被严重冻伤,被人称颂为英雄。曾经,四川雅安的赖宁为扑灭森林大火而英勇献身,被树立为全国少年榜样。可如今为什么我们却这么吝于给一个小英雄一份证书?事出有因。
有关部门的解释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不提倡他们在不能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救人,所以对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不鼓励、不宣传,也不授予荣誉称号。并依据《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抚恤办法》指出:“为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办法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
的确,如今社会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对的,这与几十年前宣传为了保护集体的一根木材、一头牛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相比,绝对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进步。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行动能力、判断能力也和成年人完全不能比,贸然去危险的环境里救人,完全可能加重后果。但是如果就此认为,授予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荣誉证书,就会误导未成年人不顾自身条件做出危险事,就是鼓励其他的未成年人学习做力所不能及的危险事,大家便觉得这个逻辑有点不对,是建立在对新时代青少年心智发展不了解的基础上。
并且,有关专家觉得对未成年人的见义勇为行为不予奖励的行为,并不符合法律的基本理念。为什么成年人见义勇为之举可以获得证书,而未成人做了同样的事甚至英勇献身了,却不能得到同样的一张证书?这违反了法律的平等原则。虽然,有法律人士指出,见义勇为不是法律范畴,这没错。但是该不该给见义勇为者以同等的待遇,却是法律能给出的答案。至少在同一个江苏省内,要统一做法,不能有些地方给未成年见义勇为者发证书,而有些地方却不。当然,句容方面在这事上做得并不算错,给了江志根15万元的抚恤金,也实际承认了江伟华的义举。只是双方过分纠结于证书这么一个形式,结果导致舆论的对峙,从而偏离了事情的本质。
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对这事讲得很透彻:不提倡的是见义勇为的方式,而不是见义勇为行为本身。关键在于引导。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在授予证书的同时,正确引导其他未成年人采取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救助方法,比如看到溺水可以大声呼喊而不是亲身涉险。这样,既表彰了见义勇为,又引导了正确的救助方式,既安慰了失子之痛的父亲,又符合有关部门的对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规定。
新闻推荐
中韩举行第四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 英魂归家!
烈士遗物皮带著名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中的志愿军形象中韩两国军人交接遗骸中方代表向志愿军遗骸鞠躬致敬交接仪式现场英雄遗骸覆盖国旗,即将归国烈士遗物水杯当地时间3月22日,中韩双方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