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喝“鸡汤”不能“贪杯”本报记者 贵富堂

来源:白银日报 2017-03-23 10:11   https://www.yybnet.net/
“心灵鸡汤”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特点是柔软、温暖。在大众化风格、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的合力下,“心灵鸡汤”堪称一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时下,不论是刷微信朋友圈、踩社交空间,相信你都会看到大量的“心灵鸡汤”,不论是教你如何在逆境中奋起,还是教你如何做一个优雅的女性,这些励志的话语仿佛瞬间能升华一个人的境界,成为很多人生活的箴言。

不可否认,微信朋友圈、社交空间上面转发的各类“心灵鸡汤”使很多人深受启迪。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有的人因为美好的“心灵鸡汤”,却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各种不满,从而引发了生活中的不愉快。可见,“鸡汤”虽好,但也不能“贪杯”。

小夫妻因“鸡汤”引发矛盾

家住棉纺厂小区的小张是记者的朋友,最近他比较烦恼。说起原因,是因为朋友圈的育儿“心灵鸡汤”引发的。

“我媳妇是90后,去年年底生了孩子,由于她现在比较喜欢了解育儿知识,就关注了几个育儿方面的公众号,没想到的是公众号里每天发送的各种‘鸡汤\’却引起了我们夫妻以及婆媳之间的矛盾。”小张想起最近的烦闷生活,向记者诉苦道。

小张说:“事情是这样的,‘鸡汤\’里掺杂着大量的育儿‘标准\’,我媳妇现在非常相信那些所谓的‘标准\’,可以说是按照‘标准\’在照顾孩子。而我妈是老一辈人,照顾孩子都是按照老传统,两个人现在因怎么照顾孩子的问题经常闹不愉快。”

据小张讲,育儿“鸡汤”不仅引发了婆媳之间的矛盾,还让他在媳妇眼里成了不称职的“父亲”。“由于我工作较忙,回到家也比较累,就哄孩子比较少。作为一个父亲,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在媳妇的眼里,我实在是‘不称职\’,她就老给我看‘鸡汤文\’,一边看还一边让我对照自己的不足,着实让人有些受不了。”

在小张看来,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无可厚非,但也要按照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一味地追求那些所谓的“真理”,就必然会导致矛盾。“很多育儿‘鸡汤\’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求做到的话就比较困难了。”小张叹气道。

而对于朋友圈里充斥着的各类“鸡汤”,小张认为,很多“心灵鸡汤”一味强调“励志”“努力”的作用,不讲逻辑,偷换概念,经不起推敲。特别是一些“标题党”,只求博人眼球、转发扩散。这种鸡汤无异于“刷锅水”,没有丝毫营养。

“鸡汤”引起的争执不在少数

近日,在西区泰瑞豪庭小区和王岘镇红星村,记者询问了5位市民,其中有2人表示曾有过因“鸡汤文”引发的争执,不过大家都表示“鸡汤文”只可参考,不能较真。

吴先生的妻子是朋友圈“心灵鸡汤”的爱好者,并将自己读到的“鸡汤”分享给他,晚上睡前还会要求他“汇报”心得感悟。

“一般的还好,只要大体读读,再表述一遍就能过关了。”吴先生表示,但前一段时间妻子发来的一篇新的“鸡汤”,让吴先生的“小宇宙”爆发了。这篇“鸡汤文”的题目是《女人嫁给这样的男人毁掉一生》,文章里面细数了眼高于顶、自命不凡,玩心太重、死性不改,对妻子小气等六种不能嫁的男人,随后妻子直言吴先生,他也有这样的缺点。

这通指责让吴先生与妻子爆发了争吵,吴先生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夫妻之间就应该相互的理解谦让,这样生活才能更好。如果按照‘鸡汤文\’里的标准,估计世界上就没好男人了。”

家住红星村的小张是个90后,正在福建某高校上大四,在她看来,“鸡汤”成了父母对他的教条。“我妈以前不怎么上网,但从去年开始她就慢慢地变了,每天都在网上聊天和转发别人发过来的‘鸡汤文\’。现在,如果有的文章是关于如何教孩子找工作的,她就会不厌其烦地统统转发给我。”

小张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她和母亲的聊天记录:“你看看,这里就有3条,全是我妈发给我的各种‘鸡汤\’。什么‘必看的人生箴言\’‘年轻人要努力才能熬出头\’‘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法’……一开始我还看看,后来干脆直接无视。”

小张说:“‘鸡汤文\’普遍‘高大上\’,泛而空,不接地气。诸如成功必备、职场攻略、危机应对之类,初看是灵丹妙药,以为自此找到了开启一切难题的金钥匙。但现实不可能以某种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发展,如果你以‘鸡汤\’为指引按图索骥,难免头破血流悔之晚矣。”

“鸡汤”缘何长期备受推崇

“心灵鸡汤”长期占据微信圈、朋友圈、社交空间,这不只是一个文化话题和阅读文化趣味的折射,实际上,这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当代人为何热衷“心灵鸡汤”的指引?

首先最主要的是,很多“心灵鸡汤”的特点是:以浅显的语言表达人间真情;以至深的情感述说五彩人生;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特定人群的共鸣。

其次,“心灵鸡汤”常以语录、寓言等形式出现,因其简洁、易懂,就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特别是现在人们经受着来自职场、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对处于压力漩涡之中的人来说,“心灵鸡汤”确实是一味“心灵补药”。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

“鸡汤”虽好但不能“贪杯”

这年头“鸡汤”大师层出不穷,善男信女趋之若鹜。各色观众常常被大师开导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好像从前都是白活瞎忙半生似的。

然而,这类“鸡汤”喝完后,曲终人散细思量: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迷糊的继续迷糊,空虚的继续空虚。听大师忽悠,空欢喜一场。

但是,反过来说,大家吐槽、抱怨的背后,凸显出的是大家生活的烦闷。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鸡汤文”确实给人震撼,能够唤起勇气和力量,赋予读者决心和行动的动力。尽管现在“心灵鸡汤”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大家的“厌烦”,但很多人还是希望通过阅读它们,使自己能够从心灵生活的角度去体察和感悟社会生活,寻找一份心灵的寄托,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用真善美拯救、平衡自己的内心,获得生存智慧和精神升华。

由此可见,“心灵鸡汤”的出现,也有客观的需求。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喝不喝“鸡汤”而烦恼。在最虚弱的时候,喝一口“鸡汤”补一补可以“强身健体”,利大于弊。只不过,当我们喝下这些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鸡汤”时,也不应忘却现实处境,找到解决方法。毕竟,要想获得人生真谛,“成功秘籍”,靠谱的还是亲身在社会大熔炉中摸爬滚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随时面壁思过,总结成败得失。

新闻推荐

综艺节目劲吹文化风传统文化“换装”走红

本报记者高山实习生王雯静近日,西安市街头出现的朗读亭吸引了众多市民。作为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的特别环节,其线下流动朗读亭日前在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地收集百姓朗读的音频视频,通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喝“鸡汤”不能“贪杯”本报记者 贵富堂)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