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中国经历了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雾霾天气过程,全国至少有十七个省区市、近五分之一的国土被“浓得化不开”的雾霾所笼罩。面对似乎越来越严重的雾霾,深受空气污染之苦的人们焦灼不堪。北京、河北、天津的五位公民甚至以“政府未履行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定职责,致使严重雾霾频发”为由,将京津冀三地政府告上了法庭。
□王学钧
《南方都市报》社论《让公众的焦灼成为治霾的鞭策》借《人民日报》几年前的有关评论指出,在治霾成效似乎不如预期、公众焦灼感日益上升的当下,雾霾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更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公众对‘霾伏\’表现出的焦灼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麻木和冷漠。”
雾霾治理早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才能“务”出成效,一直是媒体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治理雾霾,需要对雾霾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地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里,霾被列为“气象灾害”,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天灾”。对此,《晶报》评论《有一种雾霾叫“气象灾害”》指出,虽然霾的产生与气象条件有一定联系,但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简单说,“人祸”因素大过“天灾”。“正视雾霾中的‘人祸\’因素,不遮掩,不逃避,不自欺欺人,是治霾最起码的前提。”
治理雾霾,需要对雾霾治理有一种正确的态度。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保就业保“饭碗”而偏袒、保护污染企业的“吃饭思维”,《新京报》社论《治理雾霾需要抛弃狭隘的“吃饭思维”》指出,这种狭隘的“吃饭思维”已经严重阻碍着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动,必须做出改变——关停并转那些缺乏竞争力的污染企业,支持那些有条件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工业企业。
针对一些地方以大面积的停产、停课、限行来应对雾霾的做法,《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防治雾霾不只是任性地“叫停”》指出,作为雾霾治理的主导者,政府部门需要多管齐下。重中之重是抓源头,加大科研力度,查清雾霾根源,从而有效治理;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对重污染企业进行改造,靠新技术减少排放。“对政府来讲,在原因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仅靠停课、停产、限行的‘任性\’,是不负责任的避重就轻。”
雾霾治理,人人有责。正如《工人日报》评论文章《治霾路上,你我都不是旁观者》所指出的,“应对雾霾,最关键的固然是节能减排以及去产能、调结构等宏观层面的大动作,但同时也离不开每个人从自我做起,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适当让渡个人利益,为雾霾防控尽到一份义务、做出一份努力。”
央广网评论文章《面对雾霾不能只有抱怨》发出呼吁:“官员要做表率,政府要行为引领。学校要主题教育,民众要自我提高。形成环保氛围,人人有责,不要躲在角落里去埋怨,而要走出来共同面对。”
雾霾之中,两个地方的“作为”引起舆论的特别“关照”。河北石家庄市是这轮雾霾中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PM2.5和PM一度双双破千,如此严重的污染天气之下,该市教育主管部门迟迟不肯启动应急预案让学校停课。
对此,新华社《雾霾爆表还不停课是失职行为》一文批评道:“公民健康权必须得到保障。预案规定雾霾来袭学校可有条件停课,这本是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主动负责的表现,如果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使民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健康受到潜在损害,无疑是一种失职。”河南林州市临淇镇某中学在全市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市教体局通知停课的情况下,“悍然”组织四百余名学生在露天操场进行为期一天多的考试。
对这种重霾之下的奇葩行为,人民网《雾霾来袭,考试和学生健康孰重孰轻?》一文这样评价:“拿上级的通知当儿戏,拿学生的健康开玩笑。”
新闻推荐
三十而立,来时的路上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回望一眼,而后百感交集地踏上渡船启程。这样的心态对于国美控股集团CEO杜鹃和他的团队来说并不陌生,杜鹃说,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对企业也是一样。不同的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