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group1" >日照两城镇遗址,是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的聚落,是承载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考古圣地,是中美两国友谊连接的特殊节点,也是一位美国女性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统筹/策划 刘新英 采写/本报记者 宋庆艳
人物档案
文德安(AnneP.Underhill)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中美日照两城镇考古合作项目美方领队,现任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主任。
文德安在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尤其在东亚考古、中国考古领域成就突出。她长期从事东亚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黄淮海地区史前至历史时代早期的手工业(陶器为主)专门化生产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她曾深入我国贵州和新疆等地,对当地陶器手工业作了深入的人类学调查。1995年,中美日照地区联合考古队成立,作为合作项目美方负责人,文德安20余年来华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中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影响。中美日照两城镇考古合作项目作为聚落考古的典范,在我国考古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2008年9月,文德安被国务院授予2008年度“国家友谊奖”。经2010年日照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审议通过,日照市人民政府于当年8月3日授予文德安“日照市荣誉市民”称号。201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德安“文化友好使者”称号。
“我今年62岁了,第一次来日照、来两城,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喜欢这里,喜欢这片悠久神秘的土地!”
当经过十几个小时长途飞行、在短短几小时睡眠后又参加了一上午学术研讨会的文德安,与记者面对面聊天时,清亮的蓝眼睛里依旧笑意盈盈,些许的疲惫掩盖不了睿智而又亲切的光华。
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美国女士,为什么会选择了考古,选择到远离故乡的太平洋彼岸、到遥远的东方国度、到黄海岸边的日照两城,一次又一次在冬季的乡野里跋涉、探寻?两天的跟随与采访,让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她对考古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感受到了她“每天都有新发现”的幸福与满足,也感受到了她与古代“两城”和现代“两城”贯通古今的不了情缘……
情牵二十载:美国考古专家成了两城六村的老“村民”
“两城镇遗址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商、汉代文化遗存,在这里考古发掘,让我看到了更加悠久灿烂的龙山文化,我为这里感到骄傲。”
11月21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城镇遗址,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其中一位是来自美国的银发老人,她身穿紫色风衣,笑容恬淡。两城街道六村不时有村民认出她,走过来和她握手:“文教授,你可好呀?”她微笑着用流利的汉语作答,就像一位重返故乡的游子。
她就是中美日照两城镇考古合作项目美方领队、耶鲁大学教授、“日照市荣誉市民”文德安,这是她今年第2次来到日照。
文德安与日照两城的结缘,始于考古。1994年,她与山东大学商谈,选定日照市及其邻近地区开展史前考古研究的课题。1995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在日照地区开展区域系统调查。1995年12月,由山东大学和耶鲁大学组成中美日照地区联合考古队。1998年,经国务院特别许可,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三年的考古发掘,在勘探发掘的基础上,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镇遗址发掘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近日,《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文德安此行便是来参加《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首发式暨中国?日照龙山文化学术研讨会,重返当年工作过的现场,她显得格外兴奋。
初冬,天气稍微有些阴沉,但文德安的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
她指着其中的一片麦地说:“这片麦地下面的遗址,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那时候是冬天,天气很冷,但是我们一起发掘,探索,很快乐。有时候为了确定发掘现场房子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非常仔细地研究和商量。”
1995年,文德安第一次来到日照两城镇,和山东大学的教授学生们一起,开展中美合作考古调查。1998年,文德安像侯鸟一样,又在深秋时节来到两城镇遗址。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左右到发掘现场,有时连午饭也在工地上吃。晚上,为了节约时间,她会到村里超市买点麻辣豆零食当晚餐,之后匆匆返回住处,纪录整理当天的发掘资料,一直忙碌到半夜。冬天的农村,吃大白菜是家常便饭,她便渐渐喜欢上了中国的“炖大白菜吃馒头”,也喜欢上了这片悠久神秘的土地和淳朴善良的人们。
那一年,她一直干到年尾。第二年,又是秋天来,年末返。之所以会选择冬季发掘,是因为冬天野外农作物比较少,开展考古工作相对便利。
“文教授是一个特别朴素的人,当时在这里的生活很艰苦,但是她每天都乐呵呵的,早出晚归,非常亲切和善,我们都很敬佩她。”文德安在两城六村的房东周加莲说。
文德安的到来让平静的小村庄变得有些热闹起来。发掘期间,经常有村民过来帮忙。大家同苦同乐,就像在一个战壕里战斗的战友,关系非常融洽。
“两城镇遗址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商、汉代文化遗存,在这里考古发掘,让我看到了更加悠久灿烂的龙山文化,我为这里感到骄傲。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两城地区在龙山文化时代的经济组织是怎样的,是否在不同聚落之间的陶器贸易比较频繁和发达等等问题。”文德安说。
在冬日的田野里,行走在两城古老的土地上,文德安的背影坚定而从容,她已经和这里融为一体。
事业新起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两城和龙山文化”
“随着发掘的深入,我们发现遗址越来越大,两城的考古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古代的城市化。山东省尤其是日照两城的古代陶器,比别的地方更漂亮、更精美。”
在12岁以后,少年文德安渐渐对生活的现状和城市的起源产生了兴趣,她很想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是这个样子?现在的城市是如何发展而来?古代的文明又是怎样不断向前发展?在她心里,考古学是一门通过过去了解现在的窗口,让她颇为着迷。
中学时候,她邂逅了考古学,马上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自此,她的人生就和考古连接在一起。
上大学后,她开始系统学习考古学这门学科。当时外国专家学者对中国的考古学了解不多,文德安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考古学,得有人来做这种文化交流和沟通。她决定来试一试。
在温哥华读研究生期间,文德安第一次听说日照有古代的重要遗址,便萌生了前往中国日照来考古的念头。1987年,恰好她有一个机会访问山东大学,一踏上这片土地,她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感染,更激发了以后在山东进行考古发掘的念头。
文德安的硕士论文是《大汶口文化研究》,博士论文是《华北地区龙山文化陶器生产模式的变迁》,深厚的理论积淀,为她进行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她先在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大学任教,后又到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考古学。
“在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我就很想学习古代中国的文明,因为那时候外国人了解中国考古学的不多,所以我决定研究古代中国,开始认真学习汉语。”文德安告诉记者。
1991年,我国开始允许外国专家学者来中国考古。这个消息让文德安欣喜若狂,她立即坚定了要到山东来考古的念头。她把这个想法和山大的教授交流了一下,立即达成联合考古意向。她找到有考古调查经验的两位美国老师,加入中美日照两城镇考古合作项目。经过探讨,最终选择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1936年,两城镇遗址首次开始发掘,但之后的研究几乎陷入停滞。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美联合考古队开始对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的区域进行考古实践,开展系统合作调查。
1998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开始第一次对两城镇遗址进行发掘,但是古代房子的遗迹很少;到了2000年,发掘渐入佳境,发现了很多龙山文化时代的房址,这让文德安很开心。“我们觉得应该在这里找到古代人居住的地方,最终我们发现了很多房子,还有一个保存得非常好。另外,我很热爱陶器,当我在遗址现场看到很多陶器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高兴。山东省尤其是日照两城的古代陶器,比别的地方更漂亮、更精美。”
两城对于文德安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她考古事业的一个新的起点。作为合作项目美方负责人,文德安在之后的21年里频繁往返中美两国,“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就像每一位考古学家那样。考古最大的魅力就是能让你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久远的历史和社会。对考古学家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在两城镇考古时,每天的生活都很有意思。很少有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所以,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我和中国教授合作发现了很重要的遗址,我记得刚开始发现一座房子的时候,我们都像小孩子一样激动得又蹦又跳。”
两城镇遗址重点保护区面积有79.3万平方米,在发掘期间,文德安和团队成员查阅了很多文字资料,采集到不同的石器、陶器等标本,发掘了很多房址、墓葬、灰坑等,逐步勾勒出龙山文化时期人们生活的面貌,也印证了龙山文化时期的两城镇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中心。
痴迷于研究陶器的文德安,一提到陶器就兴奋起来:“陶器是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古代社会。龙山时代的陶器有很多不同的形状。比起别的国家古代的陶器,山东省的陶器是最漂亮的。这说明古代的陶器生产组织可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化,不同的家庭按照经验和设备的不同,生产出或贵重或普通的陶器,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通过在两城镇遗址研究聚落,她了解到古代房子的形状和一般家庭的生活方式。通过出土的炭化植物如水稻、粟、小麦、大豆、黍等农作物,了解到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这些发现都为下一步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发掘的深入,我们发现遗址越来越大,两城镇的考古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古代的城市化。外国的学者都很想了解中国的遗址状况。现在,我想让外国人了解山东尤其是日照的遗址也很重要。”
还会再来的:“愿继续做中美文化友好使者”
“我希望日照当地的家庭、尤其是小孩子,为两城镇遗址体现的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考古需要一代代地做下去,年轻人永远都是未来的希望。”
除了考古学家这一身份,文德安还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2016年7月,她来到日照,接受“两城中学名誉校长”的聘书。
“我希望日照当地的家庭、尤其是小孩子,要从小关心他们古代祖先的文化,了解考古学,长大了自己来研究考古学,保护好这些遗址和文物资料,发现更多的遗址。他们要为两城镇遗址体现的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对于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德安希望山东大学和耶鲁大学之间能加强学术交流、校际交流和青年一代的人才培养,“我愿意继续做中美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考古需要一代代的做下去,年轻人永远都是未来的希望。”
“两城的生活对于我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这里成就了我,我也爱上了这里。我喜欢这里的人和自然环境,我们在一起互相讨论、商量每一个事情,合作一直很愉快。”谈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文德安表示,将深入研究两城的陶器、动植物和环境等,深入分析当时社会的状况,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当被问及女性是否适合从事考古工作时,文德安笑着反问:“女人完全能做好,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她接着说:“有人觉得考古工作环境很艰苦,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不适合女性,但是现在在美国和中国,有很多女性考古学家,都做得很优秀出色。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这多么有意思!”
她顺手拿起一本《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赠送给记者。她轻轻翻动着内页,就像观赏一件珍藏多年的宝物。报告的出版让文德安终于完成了一桩夙愿,对她而言,这是她一个阶段的考古工作总结,此外,她也很想让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早日看到成果,让中美两国每一个参与的人感受到两城镇遗址考古工作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这本书只是把发掘阶段所有的基础资料弄好了,把初步的工作做完了,真正后期很多研究才刚刚开始。也就是说,这本报告为下一步深入进行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平台。”
采访的最后,文德安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有她的邮箱,由两城镇的汉语拼音组成。谈起这个邮箱名,她孩子般地笑了,因为对文德安而言,两城镇遗址是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的聚落,是承载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考古圣地,是中美两国友谊连接的特殊节点,也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挥手和文德安告别,她笑着说:“我还会再来的!”
两城镇遗址大事记
两城镇遗址最早发现于1934年,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王湘、祁延霈先生在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包括两城镇、丹土、琅琊台等在内的十余处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
1936年5—7月,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梁思永、祁延霈、刘燿(即尹达)对两城镇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完毕之后,两城镇遗址所获资料全部运送到南京史语所驻地,目前,除了一部分两城镇遗址的出土陶器留存于南京博物院之外,大部分文物标本和全部发掘记录、绘图、照片及与两城镇遗址发掘相关的资料,于1949年被运往台湾,保存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资料室。因为各种原因,这批资料除了前几年刊布了刘燿执笔的简报之外,正式报告至今未予以公布。
新中国成立后,两城镇遗址历经了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1955年以后,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多次前往两城镇遗址进行考古调查。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协助下,举办全省文物干部训练班,他们利用训练班田野实习的机会,组织人力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一次勘探和试掘。20世纪70-80年代,临沂地区文管会和日照市图书馆多次调查市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两城镇遗址用力尤多。
1977年,两城镇遗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12月,山东大学和耶鲁大学(后改为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合组的中美日照地区联合考古队正式成立,对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的日照沿海地区进行了13年的考古调查工作。
1998年—2001年,山东大学和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也确定了两城镇遗址的重要价值。
2005年10月24—27日,山东大学和日照市人民政府在日照市举办了“2005中国·日照龙山时代与早期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了中美合作两城镇遗址考古发掘和鲁东南沿海地区考古调查的丰硕成果。
2005年,两城镇遗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
2006年,两城镇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日照市启动了两城镇遗址保护项目,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了《两城镇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3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年,由省政府公布实施。
2016年10月,《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6年11月19—21日,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日照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日照举行《两城镇1998—2001年发掘报告》首发式暨中国·日照龙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龙山文化的区域研究、社会形态和文明演进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费杰)近日,德州市考察团一行到北京路中学考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副校长李淑娟、梁文向考察团介绍了北京路中学近几年在民族教育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办法及取得的成绩。为了使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