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1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总体方案,计划在2017年正式启动。
杨利伟:
未来太空任务会越来越多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11月18日,他在内蒙古中部草原迎来了执行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返回地球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两位战友。
任务间隙,杨利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记者:看到继你之后,一批批航天员飞向太空,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载人航天工程自从1992年立项,1999年进行航天员选拔,到现在已有6次载人飞行,聂海胜飞过2次、景海鹏飞过3次。整个航天员队伍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越来越规范化,整体机制越来越成熟。
其实,航天员多次执行任务是一个必然,只不过在工程早期,受资源和条件限制,我们太空飞行的次数并不多。
待我国的空间站建成之后,我们会有大量航天员执行任务,应该会保持一年至少两次的飞行任务,每年飞行的航天员会有五六名。作为一名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的参与者,我对工程目前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欣慰,也充满了期望。
记者:对中国的空间站有什么畅想?
杨利伟:国际空间站设计的退役时间是在2020年,但从目前看来,这个时间可能要推迟到2024年。如果它不继续超期服役,那到时候我们的空间站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了。这对我国的载人航天、对人类探索太空,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的空间站是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它国际合作的功能。载人航天走国际合作这条路线是大趋势,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这些航天强国都是秉持这种理念。载人航天不仅是对国家,更是对人类有重大意义的工程。
我们在3个舱段里面预留了部分作为国际合作的机柜,届时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可以进入我们的空间站进行科学、医学、应用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独立在我们的空间站进行驻留。今后,我们可能会和国外的航天员进行联合飞行,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培养航天员,让他们搭乘中国的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的舱内、舱外开展合作实验,实现资源共享。
本版文图据新华社等媒体
新闻推荐
11小时直飞